嗜杀成性乐天真 疾恶如仇孝子心——谈李逵

嗜杀成性乐天真 疾恶如仇孝子心——谈李逵

铁牛大哥出场,是在宋江和戴宗饮酒时。

戴宗便起身下去,不多时,引着一个黑凛凛大汉上楼来。宋江看见,吃了一惊……

宋江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可是见了李逵竟“吃了一惊”,可见李逵的长相有多凶狠了。可这样一个长相凶狠的人,他后面的言行,却让人啼笑皆非。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等戴宗说这是宋江后,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训斥李逵,并让他赶紧给宋江下拜。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

一开始称“黑汉子”也就罢了,戴宗已经明白告诉他这就是宋江,他还得说“黑宋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李逵本身黑,所以就特别喜欢这个字。戴宗让他下拜,他居然还说“我却拜甚鸟”。这下,宋江不光黑,还有了成鸟的嫌疑。最有意思的是,宋江还真就称自己为“山东黑宋江”。

李逵的粗鲁天真,宋江的世故稳重。短短三百字,交代了个清清楚楚。

三人坐下喝酒,工夫不大,李逵就连续惹了四次祸。他拿着银子去赌,赌输了就赖账,还打人。宋江拿银子为他出面摆平。然后李逵又把鱼汁泼酒保脸上,宋江只得对酒保说:“你只顾切来,我自还钱。”宋江想喝鲜鱼汤,李逵自告奋勇去讨活鱼,结果和浪里白条张顺斗了一番。宋江倚仗自己的“及时雨”之号才化解了干戈。宋江、戴宗、李逵和张顺四人坐一起喝酒,李逵嫌卖唱女扰了他的兴致,竟“跳起身来,把两个指头去那女娘子额上一点”,使得“那女子大叫一声,蓦然倒地……桃腮似土,檀口无言”。没办法,又是宋江拿出二十两银子才把事情平息。

李逵遇宋江,笑断人肠。

读完这一章我心中有一个疑问:铁牛大哥,你是不是就是为了闯祸而生的呢?

真是个有劲儿没处使、见树也要踹三脚的主儿。

在这里我们需要补充说明一下北宋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600元人民币。《水浒传》中吴用让阮小七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600元应该差不多,甚至要更多。算算二十斤牛肉就知道了,一斤牛肉少说也得30元人民币吧。宋江这一出手就给了卖唱女12000元人民币。再加上刚见李逵时给李逵用来还赌债的10两银子,这样宋江与李逵初次见面花在李逵身上的钱就有18000元人民币。就这样宋江还说“量这些银两,何足挂齿”。宋江的“仗义疏财”真是生猛。

李逵是天真的,全出一派自然。宋江给他钱,他毫不推让,也不说半句客套话,竟说“却是好也”。那意思有人给钱真好。吃鱼的时候,他不用筷子,“便把手去碗里捞起鱼来,和骨头都嚼吃了”。见到这种吃相,宋江不吃了,戴宗也不吃了。李逵见二人不吃,根本没想检讨一下自己的做法,竟然“便伸手去宋江碗里捞将过来吃了,又去戴宗碗里捞过来吃了”,搞得“滴滴点点,淋一桌子汁水”。

这种在吃东西时毫不顾忌形象的做法,也只有猪二哥能和李大哥有一拼。

宋江大把撒钱的作风让李逵心服口服。于是在为救宋江劫法场时,李逵极为卖力。书中写道:

茶坊楼上一个虎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众士兵急待把枪去搠时,那里拦当得住!

李逵救宋江,智深救林冲。一个“半天起个霹雳”,一个“雷鸣也似一声”,都极有声势。一个使两把板斧,一个用一条禅杖,都极显力大。二人同为猛将,但是智深从不妄杀无辜,李逵却是嗜杀成性。书中写道“百姓撞着的,都被他翻筋头都砍下江里去”。之后,李逵为逼朱仝就范,竟斧劈了无辜的小衙内。其对生命的漠视令人不寒而栗。

李逵为天杀星,武松为天伤星。碰到他们哥俩儿,当然是非死即伤,二人都滥杀。只是武松血溅鸳鸯楼后就成了替天行道的行者,“夜走蜈蚣岭”便是二郎行侠仗义的开端,但李逵从头至尾都是滥杀无辜的。

李逵天真、滥杀,却又孝顺、疾恶如仇。

劫法场之后的第三回《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中,李逵把自己孝顺的一面展现给了读者。

这一章一共讲了三件事。第一件是真假李逵,第二件是母子重逢,第三件是斧劈四虎。三件事却都由一个“孝”字串将起来。

真假李逵林中遭遇。李鬼“喝道”,李逵却是“大喝道”。劫道的胆气还比不上被劫的,真是妙文。李逵放过李鬼,是因为听李鬼说家里有九十岁的老母。李逵想的是“既然他是个孝顺的人,必去改业。我若杀了他,也不合天理”。

铁牛心中,天理大过王法。

而见到母亲之后的一系列描写,则把个孝顺的李逵活画了出来。

看他一句一个“娘”字,叫得人心热;看他怕娘不肯跟自己走而谎称自己做了官,李逵一向是粗鲁天真的,但为了把娘接走,他竟动起了心眼。看他背了娘便走,一个是黑脸,一个是白发,确是一幅绝佳的孝子图。看他听娘喊口渴就赶紧去寻水,尽管自己“也困倦的要不得”。

《水浒传》开篇的第一个反面人物是高俅,第一个正面人物是王进,也是个禁军教头,可与林冲作比。二人同样武艺高强,对头也都是高俅。只是林冲是实在没退路才上了梁山,而王进却是早早便明白高俅不会善罢甘休,怕高俅陷害,于是带着母亲趁天色未明便逃奔延安府。出发时,王进“扶娘上了马”,到了史进家又“请娘下了马”。娘心疼病发,王进谢史太公药方。见娘的病痊愈了,王进就“收拾要行”。看王进不是称“老母”就是说“子母二人”,足见母亲在其心中地位之重。辞别史进时“王教头依旧自挑了担儿,跟着马,母子二人自取关西路上去了”。

李逵和王进,都是孝子的典范。而宋江,则可以当作反面典型来读。《水浒传》写人,多作对比。

刚刚要接娘去过好日子,娘就被老虎吃了,铁牛斧劈四虎,令天地为之变色。武松打虎,部分原因是怕下山被酒家笑话,书中写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这确是武二郎心声。而李逵呢?丝毫没有安危方面的考虑。

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孽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

“吃了我娘”,我就必要你命。这就是孝子李逵的思维方式,简单,而又感人。

母大虫负伤逃跑,李逵“就洞里赶将出来”。在李逵之前,恐怕没有人敢“赶”老虎。这时雄虎出现了。书中写道:

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母子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

雄虎出场,先声夺人。但李逵却是“不慌不忙”。杀了这只雄虎后,他竟然又跑到老虎窝边“复看了一遍”。我觉得李逵杀死四只老虎,应该已经很累了。但是他还是要斩草除根,足见他对老虎吃母之恨。

武松是为了尊严打虎,李逵是为了报仇杀虎。武松打虎,步步惊心;李逵杀虎,痛快淋漓。

看李逵杀光老虎后才“大哭了一场”,读来不禁恻然。

李逵疾恶如仇,见殷天赐欺辱柴进,他“便拽开房门,大吼一声,直抢到马边,早把殷天赐揪下马来,一拳打翻”。即使是对待平时哥哥长哥哥短的宋江他也一视同仁。听说宋江(日后证明是假宋江)夺了人家的女儿,李逵“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然后就“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诸多猛将在场,李逵想伤宋江是不可能的。他若略有些城府,先暂时不发作,等到自己陪伴在宋江身侧时再偷袭,还有几分胜算。当然,那样他也就不是李逵李铁牛了。

宋江问他为什么这么动怒。他“气做一团,那里说得出”。好李逵,确是黑白分明。等真相大白,李逵负荆请罪,然后将功折罪。铁牛大哥是知错能改,敢于担当的真汉子、好男儿!

在梁山,李逵是先锋,冲锋陷阵,毫不畏缩。他一心一意跟随宋江,出生入死,绝无怨言。但是最后,却是宋江把毒酒赐给了他,真是“成也宋江,败也宋江”。宋江告诉李逵是怕李逵造反才给他下药的。

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

宋江需要李逵时就会把李逵当兄弟,不需要时就会把李逵当阻碍。宋江毒杀李逵之举,又如何对得起他“孝义黑三郎”的名号?倒是李逵,不顾安危斧劈四虎为老娘尽孝,一路追随舍生忘死为宋江效忠。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孝义”二字。

燕青扑倒李逵,李逵就老老实实跟随,再不敢反抗,简单得像个孩子,也乖得像个孩子。

这样一个孩子般的李逵一定想不到对自己千般好而自己也曾为他抛洒热血的宋大哥,竟用这种方式送自己上路。这件事超出了天真如孩童的李逵的领悟范围,除了流泪,除了不解,李逵又能怎样呢?

天杀星李逵一生只流过两次泪:一次为老娘,一次为宋江。老娘是他的生身之母,宋江则是他的精神之父。生身之母命丧虎口于前,精神之父下药相杀在后,李逵死前的痛苦与孤独该是多么深沉。

粗鲁天真、嗜杀成性、孝顺至极、疾恶如仇而又满是孩子气的李逵就这样走了。

始为放火图财贼,终作投降受命人。千古英雄两坯土,暮云衰草倍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