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这样的唐三藏
有人说三藏法师在《西游记》全书中起的是线索人物的作用,因为大部分磨难都是因为妖怪要么想吃他、要么想嫁他而产生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唐僧他老人家在整个取经团队中没啥作用,只满足了剧情发展的需要。我觉得这种评价比说猪二哥“憨厚可爱”还要惨。
唐长老确实是线索人物,因为线索事件本就是唐僧取经。没有取经这件事,就不会有西行的基本配置,就不会碰到那么多妖魔鬼怪,就无法取得真经。但仅仅将其当作线索人物来看待,实在小看了这位大和尚。他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琢磨研究之处,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唐僧取经是出自主观意愿么?
很多人都以为唐僧去西天取经是他自己的意愿。这其实是把历史上偷渡西游的玄奘法师和《西游记》中的玄奘法师给混淆了。《西游记》中的玄奘法师虽然也是得道高僧,却并没有那么宏伟的志向。他去西天取经主要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唐王想派人去西天取经,也不是出自什么宏愿,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这大乘佛法可以“解百冤之结”“消无妄之灾”,也就是可以帮他彻底解决那些向他讨债的冤魂的问题。
当时的情况是唐王不惜花费重金将锦斓袈裟和九环锡杖买下来赐予唐僧,虽然最终菩萨没要钱,但这份圣恩实在深重,而且观音菩萨是在唐僧讲小乘佛法时宣传的大乘佛法。这样一来,唐僧不做这个取经人就实在说不过去了。所以唐僧取经并非出自主观意愿,而是形势所迫。再来品品“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这句话,我们还可以知道唐僧取经其实并非为了普度众生,而是为了尽忠朝廷。
唐王与圣僧结拜,称其为“御弟”,唐僧非常感激,他激动地说:“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这番话说得郑重至极,颇有几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绝意味。
唐僧回到洪福寺里,徒弟们都说西方一途多虎豹妖魔。唐僧的答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 唐僧出得长安关外,到达法门寺。寺里众僧又一次提到此去路上多虎豹妖魔,唐僧的回复是:“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宏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
先是“不得不”,再是“不由我”,六个字道尽了唐僧的无奈。
二、唐僧像电视剧里那样爱哭么?
电视剧已经对唐僧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正面包装,原著中的唐僧比电视剧里的唐僧爱哭多了。有时边叹息边哭:“一边嗟叹,一边泪落如雨。”有时因分别而哭:“三藏心惊,轮开手,牵衣执袂,滴泪难分。”有时跟人一起哭:“沙僧与长老嘤嘤的啼哭。”大部分时候自己低调着哭:“那长老泪眼双垂。”白马被吃了会哭:“说着话,泪如雨落”。被妖怪捉住会哭:“那师父纷纷泪落。”流沙河难渡会哭:“那长老满眼下泪。”通天河难渡还是会哭:“三藏心焦垂泪。”见八戒和沙僧要各回各家,竟然“睡在地下打滚痛哭”。总之,特别会哭,也特别能哭。
唐僧不光爱哭,还特别容易被吓着。
刚出长安,“只见狂风滚滚,拥出五六十个妖邪,将三藏、从者揪了上去。唬得个三藏魂飞魄散”,紧接着从者被妖怪像“虎啖羊羔”一般吃尽,“把一个长老,几乎唬死”。书中写道:“这才是初出长安第一场苦难。”看到刘太保使三股叉迎敌,“唬得个三藏软瘫在草地”;听到悟空喊:“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三藏便又被唬得“痴呆”;听说老妇人要招赘他们师徒,唐僧的反应是“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雷惊的孩子”倒没什么,显得咱们长老还挺纯真,这“雨淋的蛤蟆”则把唐僧刻画得也太丑陋腌臜了些。吴承恩对大和尚的调侃实在刻薄。
唐僧是骑马的,被吓着后特别容易跌下来。强盗要强夺马匹和行李,三藏“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又遇强盗,这次强盗们还没怎么着,只是喊了声“和尚,哪里走”!三藏便“战兢兢,坐不稳,跌下马来,蹲在路旁草科里”。孙悟空把杨老儿逆子的首级取来,三藏“大惊失色,慌得跌下马来”。听八戒说悟空被青狮精吞了,“三藏听言,唬倒在地,半晌间跌脚拳胸”。还有一次特别离谱的,一口钟冷不丁响了一声,居然也能“把个长老唬了一跌,挣起身要走,又绊着树根,扑的又是一跌”。
孙悟空脑袋硬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但我觉得唐僧的脑袋一定也硬得相当可以。要不然,早跌死或跌成脑震荡了。
三、唐僧自私么?
电视剧里的唐僧虽然会流泪,虽然会被吓得掉下马来,但至少是个坦荡无私的好和尚。原著中的唐僧是相当自私的。
镇元子将师徒几个捆绑,并打了悟空。唐僧不心疼和感激悟空也就罢了,竟埋怨三个徒弟闯祸,连累了他,悟空说挨打的事儿自己已经扛了。没想到唐僧却说:“虽然不曾打,却也绑得身上疼哩。”我要是悟空,听他这么说,绝对不会再抢着替他挨打了。这是什么师父嘛。
六耳猕猴那一章,唐僧被贼人截住,又没有买路财奉上,情急之下竟说自己的徒弟身上有银子。这个徒弟说的就是孙悟空。悟空打死了贼人,唐僧先是“猢狲长”“猴子短”说了一大篇,又给这些贼人祷祝。其中有这么两句:“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这意思,都是悟空干的,与我好和尚无关。拜托,人家悟空是因为要救你才杀人的好么?
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
悟空笑了,连八戒这么格调低的人都忍不住笑了,我说唐僧是自私的甩锅侠大伙儿应该没意见吧?你要是悟空,会不会被气死?当然也有可能被笑死。枉费了悟空为唐僧流了那么多眼泪。
我们再来看一段话:
三藏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
这段话的精华不是“扫地恐伤蝼蚁命”,更不是“慈悲好善之心”,而是“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按理说如果已确定杀人这件事不对,那么在任何地方行凶都是不应该的。所以这句精华之语不仅写出了唐僧的胆小自私,而且也刻画了唐僧为了私利可以丧失原则的性格侧面。
你可能会说这是唐僧被悟空气糊涂了才说出口的,那么我们再来看一段:
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
这段话的精华不是“春园之草”和“磨刀之石”,而是“撞出大祸”和“怎的脱身”。现在各位信了吧?
四、唐僧好色么?
唐僧不算好色,但唐僧应该和我们平常人一样,也是喜欢美女的,只是相对内敛一些而已。
白骨精变成美女来骗三藏。唐僧先是“连忙跳起身来”,然后合掌当胸说:“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
又是“跳起身来”,又是问长问短,看起来实在不够庄重。虽然唐僧在《西游记》原著中确实很絮叨,招人烦,但见了女施主问这么多问题,总归不太合适。悟空何等眼力,当即便说中唐僧的内心。
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那长老原是个软善的人,那里吃得他这句言语,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
如果内心坦坦荡荡,又何必羞成这般模样呢?
五、唐僧幽默么?
唐僧不像悟空那样会刻薄人,也不像八戒那样会卖萌,但唐僧也有自己的幽默法门,那就是一本正经地搞笑。
车迟国中,悟空帮助唐僧与鹿力大仙比试隔板猜物。悟空告诉师父里面是“破烂流丢一口钟”,唐僧竟一本正经地问悟空“流丢”是何物。这与金毛犼问“哪个是朱紫国来的外公”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僧被捉,悟空变成萤火虫飞到师父近前。唐僧竟抹着眼泪说:“呀!西方景象不同,此时正月,蛰虫始振,为何就有萤飞?”悟空忍不住喊了声师父。唐僧高兴地说:“悟空,我心说正月怎得萤火,原来是你。”“原来是你”四个字多么温暖,又多么幽默有趣。
从来没化过斋,第一次自作主张去盘丝洞化斋就被擒住了。事后唐僧沉痛地说:“徒弟呵,以后就是饿死,也再不自专了。”“再不自专”四个字是多么痛的领悟,又是多么幽默的进步。
宝象国里,八戒为了几顿好饭,自告奋勇要去降伏黄袍怪,救出百花公主。于是“足下生云,直上空里”,沙僧也迷之自信地“纵云跳将起去”,赶去相助八戒。书中写道:
那国王慌了,扯住唐僧道:“长老,你且陪寡人坐坐,也莫腾云去了。”唐僧道:“可怜可怜!我半步儿也去不得!”
读到“可怜可怜”四个字,我差点儿笑抽。
狮驼国中,唐僧和八戒、沙僧被妖怪放入蒸屉。八戒给沙僧讲闷气蒸和出气蒸的不同,唐僧的两句台词堪称神来之笔,且看下面这段描写:
只闻得八戒在里面道:“晦气,晦气!不知是闷气蒸,又不知是出气蒸哩。”沙僧道:“二哥,怎么叫做闷气、出气?”八戒道:“闷气蒸是盖了笼头,出气蒸不盖。”三藏在浮上一层应声道:“徒弟,不曾盖。”八戒道:“造化!今夜还不得死!这是出气蒸了!”行者听得他三人都说话,未曾伤命,便就飞了去,把个铁笼盖,轻轻儿盖上。三藏慌了道:“徒弟!盖上了!”八戒道:“罢了!这个是闷气蒸,今夜必是死了!” 沙僧与长老嘤嘤的啼哭。
读到“不曾盖”三个字,我跟着八戒长出了一口气。读到“盖上了”三个字,我没有跟着长老哭,因为我笑得已经不行了。生死关头,八戒还在给沙僧讲两种蒸法的不同,唐僧还在一本正经地说明现状,悟空还有心思拿他们开玩笑,唐僧和沙僧两个大男人竟然“嘤嘤的啼哭”。真是要多有趣就多有趣,要多好玩儿就多好玩儿。吴承恩真是不正经。
唐僧被钟声吓倒在地,竟然怀疑这钟成了精,感叹说“想是西天路上无人到,日久多年变作精”。这时一个道人过来搀住说:“老爷请起。不干钟成精之事,却才是我打得钟响。”
亲爱的读者,请告诉我,你读到这里,是不是也笑得不行了?
六、唐僧絮叨么?
特别絮叨,在这儿就不举例了,怕大家受不了。反正跟周星驰《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形象非常接近。
七、唐僧长得帅么?
特别帅。书中通过诸人的眼看去,三藏基本上都是“面貌清奇”“丰姿非俗”“丰姿标致”“眉清目秀”“额阔顶平”“罗汉临凡”“十分俊雅”“相貌轩昂”。站在师兄弟三人中间,就显得更帅了,也难怪蝎子精和女儿国国王都那么爱他。
除此之外,唐僧还护短、固执、缺心眼儿。
总结一下,唐僧是一个被迫上路、哭哭啼啼、胆小自私、喜欢美女、絮絮叨叨、护短、固执、缺心眼儿又有些冷幽默的美男子。分析到这里, 你是不是对唐僧已经失望透顶了呢?别急,我的话还没说完。
唐僧虽然被迫上路,但他始终忠于朝廷,坚守使命。“徒弟,我们在这里贪图富贵,谁却去西天取经?那不望坏了我大唐之帝主也?”一句话说得掷地有声,令人不禁肃然。“忠心赤胆大阐法师”的称号实在不算过誉。
唐僧确实胆小,但他不抛弃也不放弃。一路咬着牙,全终全始。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看唐僧“迎着清霜,看着明月”“拨草寻路”;看唐僧“一只手拄着锡杖,一只手揪着缰绳,凄凄凉凉”;看唐僧“孤身无策”“万分凄楚”。真是不易。可就是这样一个怯怯懦懦、多愁善感的大和尚却有着这样一颗坚毅的心。唐僧是个凡人,他没有悟空的钢筋铁骨和通天本领,也没有八戒和沙僧的变化之能和飞升之法。他最容易被明算或暗算,也最容易被折磨:他被捆起来过,被吊起来过,被放到蒸屉里过,被藏在石匣里过。他见过那么多面貌狰狞、心狠手辣的妖魔鬼怪,他被吓哭和吓跌下来那么多次。但他硬是凭着自己的意志力一路向西,终成正果。而且需要他站出来的时候,他也绝不含糊,比如跟虎力大仙比试云梯显圣。
唐僧确实自私、爱甩锅,但在悟空为朱紫国国王治好病后,却并不贪功。国王向他下拜,他赶紧让国王去谢悟空。车迟国里,悟空跟羊力大仙比试油锅洗澡消失在油锅中后,唐僧大可以漠不关心,只为自己念阿弥陀佛。但他并没有,而且要求为徒弟祝祷一番。车迟国国王都赞叹说“那中华人多有义气”。唐僧的祝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为徒弟牺牲的悲痛和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全文如下:“徒弟孙悟空!自从受戒拜禅林,护我西来恩爱深。指望同时成大道,何期今日你归阴!生前只为求经意,死后还存念佛心。万里英魂须等候,幽冥做鬼上雷音!”
爱甩锅往往是因为唐僧知道悟空搞得定,比如告诉毛贼自己没钱,徒弟有钱。而当真正考验生死的时候,唐僧无疑是勇于担当的。
唐僧确实爱哭也爱絮叨,但他很多的眼泪和絮叨的话语都彰显着一颗慈悲之心。看到比丘国小儿被放于鹅笼,唐僧便“止不住腮边泪下”并伤感地说:“这正是古人云,黄梅不落青梅落,老天偏害没儿人。”看到乌鸡国国王的尸体,唐僧惨凄地说:“陛下,你不知那世里冤家,今生遇着他,暗丧其身,抛妻别子,致令文武不知,多官不晓!可怜你妻子昏蒙,谁曾见焚香献茶?”说完“忽失声泪如雨下”。看到金光寺凄凉非常,“三藏心酸,止不住眼中出泪”。这些眼泪,这些絮叨,让人心生感动。
唐僧确实也有爱美之心。但无论是面对天竺国公主还是女儿国国王,他都能坚守本心,洁身自好。那些女妖怪之流就更不用说了。这份持守,甩出动不动就凡心大动的八戒好几条街。
唐僧确实护短,偏袒八戒,常说他“老实”。那是因为一路上他和八戒受悟空的“教导”最多。但他不让一口浊气的八戒而让一口清气的悟空给乌鸡国国王度气,不让八戒和沙僧乱说,却认定悟空解的无言语文字才是真解。襟怀坦荡,端的不凡。
唐僧确实固执、缺心眼儿,但那都是因为他肉眼凡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看唐僧饭前念经,逢塔扫塔,说做就做,持守精严。
看他为相貌丑陋的徒弟们鸣不平:“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爱徒之心,彰显无遗。
看他在悟空央求将金箍去掉时说出“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这样一番精妙的话,真是令人佩服。
看他说出“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这等自省深刻的话来,又不由得让人由衷赞叹。
“千经万典,只是修心。”这一点,唐僧无疑做到了。
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通关文牒上哪一个印章的背后都有一段可说可写、可歌可泣的往事。而这些往事中,几乎都有唐僧那悲悲切切、战战兢兢却又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身影。
一辈子,一件事,一颗心,一条路,他就是这样的唐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