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拥抱——听《奶奶》
小的时候总觉得你唠叨,可现在想想那时有多美好。长大以后你别把我忘掉,奶奶的话和那首发黄的歌谣。记忆中你的微笑,哄我入眠温暖的怀抱。每次路口不敢去回首,每次人生的跌倒,留下的总是渺小,分别太久我才知道。你含着泪说别害怕,奶奶的笑为你撑腰。你为什么会变老啊?我还来不及拥抱,等到繁华落幕我才知道。我好想你可知道,孩子都已经长高,你用思念和牵挂在为我骄傲。
你为什么会变老啊?我还来不及拥抱,等到繁华落幕我才知道。我好想你可知道,孩子都已经长高。你用思念和牵挂在为我骄傲,你用思念和牵挂在为我骄傲。
忧伤婉转的小提琴轻轻开启乐章,然后是一声童稚的呼唤“奶奶”,接着钢琴和笛子先后进来,到了乐曲高昂处,架子鼓不失时机地敲响。等歌者第一句歌词唱响,只剩下钢琴不紧不慢地跟着,以烘托歌者回忆奶奶的忧伤情绪。
歌词通篇用的是第二人称,便于对话,抒情直接。人小时候,一般都是烦长辈唠叨的。我们可以看看“婆婆妈妈”这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唠叨。用名词来表形容词的意思,这样的成语并不多。没办法,谁让婆婆(常指奶奶或姥姥)和妈妈是最爱唠叨我们的人呢。我不知其他人是怎么想的,反正我从来没把它当一个贬义词来看,而是充满了感激与敬意。
我们为何烦唠叨?因为好多对人世艰险的提醒对于懵懂无知的我们来说,都是危言耸听。可是现在想想,才知道那些被人不厌其烦善意提醒的画面有多美好。
拥有时不觉得,失去时才明白。感伤怀旧是永不过时的心理定律,或者说人性定律。
隔辈亲是非常自然的一种家庭现象。因为老一辈不用考虑太多教育孙辈的事,只要去表达爱就可以。况且人老了,心也就更软了,一般也不会去训斥孙辈。还有一点,严父慈母是家庭的常见配置,而奶奶作为父亲的母亲,又往往扮演着救护孙辈的角色,其慈爱程度可想而知。
孙儿渐渐长大了,奶奶也越来越老了。歌者希望奶奶不要忘了长大的孙儿,歌者还记得奶奶的话和那首已经陈旧发黄的歌谣。唱到这里,吉他也进入伴奏,随着歌者的心潮而起伏。
奶奶的微笑在孙儿的脑海中定格,奶奶温暖的怀抱好像伸出手依然可以触摸得到,可是奶奶还是会一点点儿走远,并终将消失在我们无法企及的天边。每次离家时走到路口不敢再去回首,因为再也看不到奶奶站在树下冲自己挥手,是老人卧病在床还是老人已仙去,歌曲并没有交代。我们只知道奶奶不可能再站在村头路口送歌者便已足够。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这话不假。可是我们看待他人的生老病死与看待亲人的生老病死又怎会一概而论呢?
在你那里,也许只是无关痛痒的自然轮回。但在我这里,却是肝肠寸断的山河变色。
奶奶虽然不舍孙儿远行,却依旧含着泪对孙儿说别害怕,奶奶的笑可以为你撑腰。那含泪的微笑,想想都觉得心酸而又幸福。
架子鼓铿锵响起,歌者的情绪也到了高潮。“你为什么会变老啊?我还来不及拥抱,等到繁华落幕我才知道。我好想你可知道,孩子都已经长高,你用思念和牵挂在为我骄傲。”
我们这一辈子,哪怕用最高明的化妆手段,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妈妈打扮成一个青春洋溢的小姑娘,我们只能任由皱纹爬上她的眉梢眼角,任由寒霜覆盖她的如瀑青丝。当然,我们更不可能让奶奶重返青春。但是孩子长大了,大部分能够拥抱自己的妈妈,却不一定有机会拥抱自己的奶奶。因为很多时候,步履蹒跚却终将走远的奶奶等不及。
“来不及拥抱”中的“拥”字歌者略带哭腔,这种绝望,这种无奈,除了哭泣流泪,又能怎样呢?
人被称为万物之灵,但只要是万物之一,就都逃不脱生老病死的铁律。老一辈可能都抱过我们,而我们却常常没机会去抱抱他们。以我为例,我从未见过我的姥姥、姥爷,我对我的奶奶只有极浅的印象,我的爷爷去世于我上大三那一年。四位老人,我有三位都没来得及去拥抱。“来不及拥抱”,可算这世上最令人悲伤的事实之一了。
孩子都已经长高,但奶奶已经不知道。她对孙辈的思念与牵挂固然可以穿越时空,但一辈又一辈之后,后辈中又有几人能知晓自己身上流淌的血脉中,涌动着那么多的关怀与惦念呢?
当歌者唱完,婉转的笛声和铿然的钢琴声再次响起,最后在笛声的颤音中,那声童稚的“奶奶”再次传入耳膜。首尾呼应,余音绕梁。
笔者认为将收尾的童音改为歌者的声音可能更好,更能体现就在这一首歌的时间里,一切已物是人非。
整首歌没有华丽讲究的语言,只有深情忧伤的诉说。可能奶奶这样的女性根本无须修饰吧。前段时间有个重外孙女、外孙女、女儿逐次喊妈的短视频火爆网络。最后当那位穿着花棉袄的老妈妈一脸笑容地从屋里应声走出,很多已经失去自己母亲或祖母的儿辈孙辈们都已泪落沾襟。
每一个孩子,请你珍惜你的每一位长辈,想抱就抱一抱他(她)们吧,因为一旦阴阳两隔,便是后会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