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须眉陶望三

无愧须眉陶望三

书生陶望三,为人倜傥,风流不羁。每每酒后便独自离开,朋友中有人故意唆使青楼女子前去诱惑他,他笑纳并不拒绝,但其实他对来访女子整晚没有任何沾染。笑纳表现其洒脱不羁,不沾染则彰显其风格品位。陶望三经常住在姜部郎家,有婢女夜晚私自来找他,他坐怀不乱,从没有行为失当的时候。姜部郎因为陶望三的坚定不被诱惑而十分器重他。

《小谢》这一故事的男主人公陶望三与《聊斋志异》中很多男主人公都不一样。《莲香》中的桑子明,《阿英》中的甘钰,《画皮》里的王生,《翩翩》里的罗子浮,要么来者不拒,要么主动出击,荷尔蒙泛滥,种马气十足。仅凭不滥情也不乱性这一点,陶望三便可称得上是大丈夫。

姜部郎家闹鬼,只能举家搬迁,可留下看家的仆人一个接一个地莫名死去,让这所宅邸彻底废弃。陶望三家里穷,盛夏时节,他所住的几间茅屋湿热难当,于是他想借用姜部郎的废宅读书。姜部郎认为那鬼宅太过凶险而拒绝了他,于是陶望三写了篇《续无鬼论》献给部郎,并豪言说:“鬼何能为。”姜部郎见他执意去住,便答应了。

接下来的故事,读过《聊斋志异》的朋友一定都能猜到。孤单且潇洒的书生,破旧荒废的宅院,不来个狐妖女鬼、花仙树怪,那就太不“聊斋”了。猜得不错,此地果然有女鬼,不过不是一个,而是一双。

陶望三住进鬼宅的当天傍晚,女鬼便出现了,而且是以非常活泼的方式。陶望三打扫完厅堂,刚刚把书放下,返回取其他的东西,一转眼刚放好的书就没了。陶望三很诧异,便仰卧在床上,屏息以伺其变。好个陶望三,看门奴仆接连死去,又是傍晚独自一人在此,依旧不慌不忙,不畏不惧。连饮十八碗叫嚣大虫何惧的武松看到官府张贴的景阳冈闹大虫的告示后,差点打了退堂鼓,怕遭耻笑才勉强上路。杀神武松尚且如此,陶望三一介书生,却言行如一,说不怕就不怕。

《青凤》中的耿去病是天真孩童般的不怕,《陆判》中的朱尔旦是愣头青般的不怕,陶望三则是大丈夫一般的不怕。蒲松龄写人,仔细辨去,各个不同。

过了大约一顿饭的时间,突然,听到了脚步声,陶望三斜眼一看,见两个女子自房中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把刚刚不见的书放到了案上。这两位女子,一个大约二十岁的年纪,另外一个也就十七八岁,两人均容颜俏丽绝俗,有倾国之色。蒲松龄笔下的女鬼多半漂亮迷人,此次也不例外。

这两位美女站到床边,相视而笑。陶望三依然闭目不动。不知是怕抵挡不了诱惑,还是想静观其变。年纪大一些的姑娘见这书生如此镇定,于是翘起一只脚轻轻地踹陶望三的肚子,年纪略轻的姑娘则在一旁掩口偷笑。来自美丽女郎的赤裸裸的挑逗让陶望三思绪渐乱,杂念丛生,有点儿不能自持。于是立刻让心神稳固,收起了杂念。饮食男女,不动心是假,关键是能守住心。《天龙八部》里段誉跟王语嫣共乘一马,《神雕侠侣》中杨过与陆无双同眠一榻,都曾难以自持,也都因自己的难以自持而打自己耳光。真实的人性,真实的挣扎,读来不觉其人品低劣,反而更令人感动。

接下来,这两个姑娘更加肆无忌惮,一会儿拽胡子打脸,一会儿又用东西拨陶望三的鼻孔。陶望三把两人吼走,可再次睡下,又被那姑娘用小纸棒拨弄耳朵。总之,一晚上那两个姑娘就没消停,望三苦不堪言。

一个野蛮女友也就罢了,还来两个,陶望三“艳福”不浅。

再后来,姑娘们对陶望三所读的书本产生了兴趣,要么坐在陶望三的位子上读书,要么捂着他的眼睛不让他读书。陶望三就是为读书才来的这鬼宅,现在书都不能好好读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不禁说出“小鬼头!捉得便都杀却”的威胁言语,可是“小鬼头”三字似怒实嗔,两个女孩子焉能不知。陶望三没办法,只好换了口气说:“男欢女爱的事,我一点儿都不了解,你们俩儿纠缠我有什么用呢?”没想到,这两位女孩子因为陶望三这句君子之言,反而不再跟他逗闹,而是微笑着走向灶台去给他做饭了。如果陶望三一开始见了这两位妙龄女郎就存非分之想,估计早就跟那些看门的奴仆一般结局。

凡事皆有因果,古往今来如此。

饭做好后,两人又争着把羹匙、筷子、碗在几案上摆好。陶望三深表感激。两个女子笑着说:“这饭里啊,下了砒霜、鹤顶红,你赶紧吃吧。”陶望三道:“我和两位从来没有什么恩怨,怎么可能对我下这样的毒手呢?”于是,大口吃粥,吃光后又要去盛,当真是了无心机,一派天然。两个姑娘都争着去为他盛饭,陶望三开怀大笑。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陶望三是人中君子。

这两个女子,大一点儿的叫秋容,小一些的叫小谢。三人日久生情,小谢曾逗陶望三可是想娶她。陶望三正色道:“与两位丽人终日相对,我非草木,怎么会一点情不动呢?但是,你两人为鬼身,我如果与你们亲近,你们身上的阴冥之气必定置我于死地。如果你们不想和我同住,大可以走好了;如果想和我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安分些最好不是吗?我如果根本不爱你们俩儿,何必让两位佳人受到玷污?如果我真的爱你们,何必枉死一个狂生呢?”

陶望三的一番话让两位女子相顾动容。我读到这儿,也不禁动容。

能刻苦攻读,也能玩笑嬉闹;潇洒无拘,亦能坚守底线。陶望三端的是《聊斋》诸须眉里数一数二的好男儿!

再后来两个女子跟陶望三学写字、学文章。他坐着的时候两人给他抓背,躺着的时候两人就给他按腿,不但不捉弄他,还都争相献媚于他。小谢又把她的弟弟三郎带到了老宅子,同样也拜在陶望三的门下,自此,鬼宅变学堂。有趣的是,姜部郎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居然按时给他薪水作为资助。这位姜部郎也真是个风雅豪爽之人,教鬼也付钱。《聊斋志异》中,妙人多多。

数月之后,秋容与三郎的水平已经到了能作诗的程度,时不时地相互对诗作赋。私底下,小谢偷偷地叮嘱陶望三,让他别教秋容,他答应了;秋容也同样偷偷地叮嘱陶望三别教小谢,他同样应允。我读到这儿,不禁莞尔。为秋容、小谢的女儿心计,也为陶望三的从容大气。人鬼相处到这种程度,真是一种境界。

好景不长,陶望三因写文章讥讽权贵被陷害投入监狱,秋容为他送来饮食。秋容走了没几天,小谢到来,面对陶望三,悲痛欲绝。原来秋容回去的路上被城隍祠的黑判官强行抓去,秋容不屈从,被囚禁了起来。小谢奔走数百里,被荆棘扎到脚心,痛彻骨髓,陶望三看去,血已经浸透了小谢的双脚。小谢不敢多加停留,拿出三两黄金交给陶望三,跛着脚,一瘸一拐地走了。两位好姑娘为了心上人竟受如此之苦,情深义重,令人无限唏嘘。

因为三郎执着为陶望三申冤,陶望三最终被释放。回到老宅,整晚没有一个人。之前二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三郎伏案学文、书声琅琅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过了子夜,小谢才出现。小谢告诉陶望三,冥王因为三郎义气深重让他托生到富贵人家去了。秋容被关了很久,小谢写了状子到城隍那,城隍却压下状子,不予理会。

文中写道:

生忿然曰:“黑老魅何敢如此!明日仆其像,践踏为泥,数城隍而责之。案下吏暴横如此,渠在醉梦中耶!”

在那封建迷信盛行、等级秩序森严的时代,陶望三竟丝毫不畏强权鬼神,字字掷地有声,句句正气凛然,真乃大丈夫也!

秋容忽然飘然而至。书生和小谢惊喜万分,原来黑判官见秋容宁死不从,无奈作罢,放秋容回返。经过这样一番生离死别,陶望三主动要求与二女行夫妻之礼,他说:“今日我愿意为两位知己而死。”

拒绝同床,是因为不想玷污两位美丽少女;主动要求,则是不愿辜负两位少女对自己的如海深情。“士为知己者死”,陶望三深谙其味。小谢和秋容坚决不同意。她们抱在一起相互安慰,二人均知对方对书生的感情都如同夫妻一般。二女因为这次磨难的缘故,相互的妒念全部消除了。

陶望三在路上遇到一个道士,道士说他身上有鬼气,他把自己的经历讲了一遍。道士感慨说:“这是两个好鬼,你可不要辜负人家呀。”《阿宝》中的阎王因为听说阿宝想随孙子楚而死便令孙子楚还阳,《小谢》中的道士因为知道了小谢、秋容对陶望三的痴情也感叹这是两个好鬼。温暖有爱的阎王和道士,其境界要比《白蛇传》中不懂爱的法海高太多了。

道士画了两道符给陶望三,让他回家交给二女,倘若听到门外有哭死去的女儿的,让她们赶快吞符出门,先到的那个可以即刻回转人世。果然有人哭女儿,小谢、秋容争相出门。小谢乱中出错,忘记吞自己的那道符。秋容直扑棺椁,在棺材前隐没消失了;小谢因为没吞符而没法进入棺材,痛哭而返。

蒲松龄并没有写两个女子为了爱情相互谦让,自愿退出,而是让她们大胆追求,勇敢去爱。依然是真实的人性,依然是真实的感动。

秋容与陶望三畅叙平生,忽然听到“呜呜”的声音,原来是小谢在暗处哭泣。两人宽慰小谢,然而小谢哭得伤心,泪满衣襟,痛不可解,临近拂晓才离去。如此过了六七夜,夫妇也没能同房。陶望三又去找道士,道士又帮小谢还阳,三个人才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读完《小谢》,抚卷深思:人这一生,男女之间知己相交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陶望三怀拥双美,让文字之外的男性读者羡慕不已。不过羡慕有什么用呢?什么样的男子就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女子。与其羡慕陶望三摘得双生花,不如先把自己这个男人做好。

陶望三既是坐怀不乱的真君子,又是不畏强权的大丈夫。既能坦坦荡荡行天下,又能从从容容走红尘。《聊斋志异》也好,现实人生也罢,在书生陶望三面前,很多男儿不用比就已经败下阵来。有情,有义,无私,无惧,说陶望三无愧须眉,可有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