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是春闺梦里人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中的“不顾身”三字极写出士兵的大无畏精神,却也为“丧胡尘”埋下了伏笔。从“貂锦”二字可看出士兵装备之精良,也能想见士兵们的勃勃英姿。但就是这样一群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热血男儿却命丧沙场,死无葬身之地。
“古来征战几人回?”真的是如此啊。
这种悲剧不能避免吗?不能。正所谓有利益纠葛的地方就会有争斗,有争斗就会有牺牲,有牺牲就会有泪、有痛、有绝望与无助。
生离转眼间就会成为死别,所以征夫思妇类诗作在古代不胜枚举。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亮出来,女人们都出来浆洗衣服。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传来,战士们都回头遥望家乡。
征夫思妇,天各一方,两两相望,永无断绝。
期盼是一味既苦且甜的药。虽然他现在还未回来,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他的消息,但只要有可能回来,我的期盼就有意义。
但是陈陶诗中思妇的期盼却已毫无意义。哪怕她站成望夫崖的一块石头,也再不会看到她丈夫的身影。因为她的丈夫已经死去多年,只剩下一副白骨,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无知”的少妇依然在执着地期盼,英俊深情的丈夫还时常进入她的梦中。一方是铁一般冰冷残酷的事实,一方是蜜一般甜美幸福的梦境。越早知道结果,才能越早去寻求解脱。这种“无知”,则更为撼人心魄。
如果是你,要不要告诉这个女人她的丈夫早已战死沙场,还是隐瞒下去,让她从青丝盼到白头呢?
常说天人感应。所以东汉大树将军冯异故去,那大树自然凋零;易水畔荆轲一别,易水更为寒冷。那么,在这五千战士壮烈捐躯之后,无定河又会怎样呢?
也许,根本就没有怎样,死了就是死了,天地山河一无变更。五千人没回来,朝廷可能会再派去一万人。“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碰到一个带兵有方、体恤士卒的将领,士卒们会为解衣推食之恩舍命冲杀;碰到一个志大才疏、无视士卒的将领,士卒们又很可能因将领的无能而全军覆没。
左也是死,右也是死,只不过一个光荣一个屈辱罢了。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包括去死。
浩浩二十四史,没有哪一篇传记属于一个普通的战士。可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一个普通的战士就是一根妻子可以仰仗的梁、一棵孩子可以依靠的树。
赤壁之战中,曹操仓皇间乘小舟欲走。一些落水的士兵拼命想爬上船,结果他们的手刚搭上船舷,许褚手起刀落,手指头伴着声声哀号滚落船上。
“卒”有士兵之意,又有死亡之意,士卒的宿命从释义上是否已经注定?
犹是春闺梦里人。
那少妇辗转反侧之后,终含泪又带着笑睡去,有梦可做就做下去吧,不要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