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却被无情恼

多情却被无情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春景》

暮春时节,行人走向远方。眼前,花已衰残,柳絮稀少。但行人想的却是春色无边,到哪里寻觅不得一处芳草呢?此句写伤春后的自我解脱,含随缘旷达之意。苏轼曾说:“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贬谪海南时期,也曾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旷达的苏轼,一生多次被贬的苏轼,这一次,又不知身在何处,而生出此等慨叹。

从一道围墙之外走过,能听到佳人清脆美好的笑音,多情的行人感觉这笑音是为自己而发。他痴立墙外,神驰墙内。人称“张三影”的张先有“隔墙送过秋千影”之句。张先好歹能看到影子,行人却只能听到声音,相形之下,行人当然更落寞。落寞的行人通过这甜美的笑音努力想象着墙内的情景,想象着佳人的样貌。而随着笑音渐渐地几无可闻,多情的行人才回过神来。他怅立良久,想再次听到笑声的响起,但最终也没有听到。

我觉得你对我敞开了门,可当我想要迈进时,你却落了锁。

行人因为这笑音就爱上了墙内的人吗?不敢说,但他应该爱上了墙内人温暖幸福的生活。也许,多听听这笑音,自己受伤落寞的心也会好过一些。但一面墙隔开两个世界,自己的风只能自己去吹,自己的雨也只能自己去淋,谁又能成为谁的剧中人呢?

想起了郑愁予《错误》中的两句诗:“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苏轼笔下的行人又何尝不是这种心绪呢?你甜美的笑音是个美丽的诱惑,你不是归宿,也不是驿所。

我把你当作情感的寄托,而你却一无所知。如果我把我的失落告诉你,马背上的男子,秋千上的女孩儿,你们会如何作答?

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一个感情失意的少年在喃喃诉说,也可以理解为苏轼面对仕途不顺、韶华逝去时的自我解嘲。其实,这些都已不太重要。我们只要明白:人生有太多有意无意的邂逅,悲欢离合,浮沉荣辱,谁都难以预测规避。悲伤也好,苦痛也罢,至少,能够证明我们还活着。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远处有夜笛在伴着悲歌。凄凉的夜笛,如思如慕:

“何必多情?何必痴情?花若多情,也早凋零。人若多情,憔悴,憔悴……人在天涯,何妨憔悴,酒入金樽,何妨沉醉。醉眼看别人成双作对,也胜过无人处暗弹相思泪……”“卖唱的人本身已够悲苦,又何必再以这种凄凉的歌声来赚人眼泪?”李寻欢满满地喝了杯酒,忽然以筷敲杯,随着那凄凉的夜笛漫声低吟:“花木纵无情,迟早也凋零;无情的人,也总有一日憔悴。人若无情,活着还有何滋味?纵然在无人处暗弹相思泪,也总比无泪可流好几倍。”

是啊,人若无情,活着还有什么滋味?

多情却被无情恼。

有爱才有痛。爱,就爱得刻骨;痛,也痛个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