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这样的孙悟空

他是这样的孙悟空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儿时偶像,他神通广大、除暴安良、永不言败,虽然长得不帅却以其一身是胆和有情有义使得“美猴王”这个称谓光芒万丈。那么除了这些,孙悟空还有哪些形象特征呢?我们的惯常认识中又有哪些是比较偏颇的呢?

一、悟空生性高傲狂妄么?

悟空确实生性高傲狂妄,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孙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这语气特别像《水浒传》中天神级的人物武松武二郎。猪二哥也说悟空“尊性高傲”,绝不会干挑担子这种粗活儿。美猴王见了玉帝顶多唱个喏,管道教祖师太上老君喊“老官”,直呼如来,调侃观音,笑话师父唐僧软蛋,见了山神、土地等底层神仙就更不用说了,动不动就是“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

到龙宫求兵器,悟空反客为主,“将宝贝执在手中,坐在水晶宫殿上”。悟空要了兵器又要披挂,龙王稍微一迟疑,他立刻说:“真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你见过求兵器还这么横的人么?被无常拘到地府,悟空竟一顿老拳,痛殴鬼卒,而且还“执着如意棒,径登森罗殿上,正中间南面坐上”。这个“正中间南面坐下”也就是坐在坐北朝南的尊位上。这还不算,他竟然将生死簿上所有猴子的寿数全给涂了,导致山中多有不死老猴,这等于把整个阴阳秩序都给破坏了。海洋和地府任他胡为也就罢了,天庭居然也被他搞得鸡犬不宁。如此海陆空三栖捣乱,也真是没谁了。

被老君投入八卦炉中锻炼,悟空也一点儿都没打算罢手。且看下面悟空出炉之后的这段描写:

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

本来还没打算抢玉帝的位子,见玉帝这样对自己,悟空在如来面前竟然说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乱,永不清平”这样狂妄到极点的话。

狂得没边,傲得没界,这就是孙悟空。哪怕后来跟着唐僧西天取经,求人相助,也没见他有多么低姿态。而在车迟国请各路神仙助阵祈雨,悟空铁棒一指,四方呼应。那阵势,那派头,活脱一个帮会大佬。且看下面这段描写:

行者道:“不是打你们,但看我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刮风。”那风婆婆、巽二郎没口的答应道:“就放风!”“棍子第二指,就要布云。”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道:“就布云!就布云!”“棍子第三指,就要雷鸣电灼。”那雷公、电母道:“奉承!奉承!”“棍子第四指,就要下雨。”那龙王道:“遵命!遵命!”“棍子第五指,就要大日晴天,却莫违误。”

不打人家就觉得是对人家的恩赐了,求人办事儿还这么狂的天上地下估计也就只有一个猴儿哥了。

高傲狂妄是悟空身上特别有光彩的一面,人不轻狂枉少年嘛,但我们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自由来去、没大没小、一身傲骨、潇洒逍遥,想想都觉得很酷。八戒动不动就钻草丛躲灾,这种事儿悟空就一定干不出来。不过悟空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却是非常谦逊低调的,一点儿都不高傲狂妄。

见了菩提祖师,美猴王“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祖师问他是哪里人,悟空说是东胜神州的。祖师喝令将他赶出去,猴王“慌忙磕头不住”。祖师问他怎么来的,猴王又是“叩头”才说话。虽然石猴的脑袋比较硬,但一连这么磕下来,估计也会很疼吧。而悟空一点儿也不嚷疼,祖师收了自己做徒弟就十分欢喜。得了姓名,更是“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作者多次用“猴王”而不是用“石猴”或“猴子”来称呼悟空,估计也是想委婉地暗示读者这猴王很能放得下身段吧。

悟空拜完师父,还要拜大众师兄。住的是“廊庑之间”,也就是东西两侧的厢房,而不是正屋。要学“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还要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闲下来就要“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总之,什么都学,什么都干,每天如此,而且一干就是六七年。

悟空在水帘洞是老大,不用拜任何人,住的一定是正屋。不用学这学那被人管束,更不用干这些粗活儿、累活儿,但在斜月三星洞里,悟空却能坦然接受这一切,谦逊之至,也低调之至。无他,只因为心中有着更高的追求。那就是躲过轮回,自在长生。

有人说他之所以这么低调是因为他还没啥本事,没有狂的资本。问题在于这世上没啥本事就张狂无比的人并不在少数,而且他完全可以占山为王,自由自在,不这样“自讨苦吃”。但悟空没有,他放下猴王之尊,谦逊低调,只为实现心中的理想,实在难得。

二、悟空有文化么?

悟空给很多人的感觉就是打打杀杀,嘁里喀喳,不像个文化人。其实不是这样的。悟空虽是天产石猴,缺乏父母的教导,也没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悟空非常有文化,这与他强大的学习力是分不开的。

悟空带群猴进入水帘洞后,见猴子们只忙着搬东西,立刻引用孔夫子的话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至于这猴子什么时候学的这些圣贤之言,书中并没有交代,但悟空在有意识学文化以充实自己总是不错的。

为得长生,悟空漂洋过海,“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一个猴子,人生地不熟,摇摆着异类的身子,承受着异样的目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场景,想想都觉得励志而动人。

正是因为学了人间礼节,悟空见了樵夫才能做出“起手”这样的动作,博得樵夫的好感。也正是因为悟空学了人话,才能在樵夫唱山歌时推断对方是得道的神仙。那句问樵夫的“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就透着满满的文化味儿。

不努力学习,不用心揣摩,能行么?

到龙宫求兵器,悟空学以致用,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且看下面这段描写:

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龙王道:“烦上仙再转一海,或者有之。”悟空又道:“‘走三家不如坐一家。’千万告求一件。”龙王道:“委的没有;如有即当奉承。”悟空道:“真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龙王慌了道:“上仙,切莫动手!切莫动手!待我看舍弟处可有,当送一副。”悟空道:“令弟何在?” 龙王道:“舍弟乃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是也。”悟空道:“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

在这短短一段话里,悟空就引用了三句话。虽然这三句话我都没听说过,而且听起来很无赖,但就是觉得人家倍儿有文化,强要东西都要得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

悟空不光会引用,还会作诗。除去那些跟妖精比拼前的自吹自擂的顺口溜不说,上天庭查金兜洞兕大王来历时,悟空就曾即兴赋诗一首:“风清云霁乐升平,神静星明显瑞祯。河汉安宁天地泰,五方八极偃戈旌。”虽然这诗有拍马屁之嫌,但文从字顺,合辙押韵,也算水平不低了。

三藏心疼经文残损,悟空的文化人特点又一次彰显出来。

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悟空作诗的水平一般,但这天地不全之论实属上乘。

读到这儿,大家可能会想,原来悟空还能开解唐僧啊。其实《西游记》全书中悟空开解唐僧之处颇多,且看下面这段描写:

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那里安歇?”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那里安歇,何也?”

出家人尤其是取经路上的出家人就应该随处是家,随遇而安。悟空的认识无疑高出唐僧一筹。不过这还不是悟空最厉害的一段话。且看下面这段描写: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这是悟空在师徒四人到达万寿山五庄观前的一番高论。这里面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心“诚”就能到达“灵”山,也就是心诚则灵。什么叫“念念不忘,必有回想”。《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悟空的这番高论发表于第二十四回。也就是说在师徒四人合体取经时间不长的时候,悟空就已经知道西天如何才能抵达了。要不他完全可以背着师父一个筋斗云到达西天,因为他一个筋斗云的里程恰好是取经之路的里程。吴承恩如此设计悟空的脚程和取经的距离,也自有他的用意在里面。悟空深深明白,取经要“诚”,这是取经的大前提,勇敢和智慧反而在其次。也就是说悟空很早就为整个取经队伍定好了调子。这份功劳,不亚于他的一路拼杀。因为具体操作固然重要,但理论指导同样重要。这段话既彰显了悟空的文化品位,也表现了悟空的超凡悟性。

除了引经据典、吟诗作赋、悟道参禅,悟空竟然还懂医术。看他为那朱紫国国王笑吟吟悬丝诊脉,惊煞旁人,又羡煞旁人。看他说出“右手寸脉浮而滑者,内结经闭也;关迟而结者,宿食留饮也;尺数而牢者,烦满虚寒相持也。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时那从容不迫的风范、那胸有成竹的气度,恰似诸葛孔明。看他自设奇方,把两个师兄弟支使得团团转,马尿的运用更是妙到毫巅。看他还装模作样定要用无根水煎服,而且为这还把龙王喊来。真是要多有范儿就多有范儿,要多有腔调就多有腔调。

文化人孙悟空,可有疑乎?

三、悟空对唐僧真的很不屑么?

悟空对唐僧很多时候确实是不屑的。悟空天不怕,地不怕,而长老却是这也怕,那也怕。

正走处,忽听得一棒锣声,路两边闪出三十多人,一个个枪刀棍棒,拦住路口道:“和尚!那里走!”唬得个唐僧战兢兢,坐不稳,跌下马来,蹲在路旁草科里,只叫:“大王饶命!大王饶命!”

悟空若看到唐僧这等脓包相,一定崩溃。有读者要问了,再怎么着,悟空也不会当面说自家师父脓包吧。没事儿,我有证据,且看唐僧的白马被小白龙吃去后师徒二人的一场对话: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燥,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

又是“脓包”又是“不济”,悟空都抓狂了。还有呢,太白金星说狮驼岭的妖怪着实凶恶,书中写道:

三藏闻言,止不住眼中流泪道:“徒弟,似此艰难,怎生拜佛!”行者道:“莫哭莫哭!一哭便脓包形了!”

你说悟空这样的大英雄碰到这样爱哭且婆婆妈妈的师父能不心烦意乱么?不屑也就是想当然的事情了。有人说聪明人领导笨人,难受的是聪明人;笨人领导聪明人,难受的还是聪明人。面对唐僧这种奇葩无比的师父,悟空难受,可以理解。

不过悟空虽常有不屑或焦躁情绪,更多的却是对师父的敬爱与疼惜。

如果不敬爱疼惜,怎会在三打白骨精被师父贬走前那般依依难舍?那时的金箍其实戴与不戴都已无甚分别。如果不敬爱疼惜,怎会在被师父一次次冤枉后依然回来解救师父?怎会对八戒说出“我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这样的动情言语?怎会在镇元子大仙要打师父、炸师父时抢着受过?连镇元子都说“这泼猴,虽是狡猾奸顽,却倒也有些孝意”。如果不敬爱疼惜,怎会在跟随八戒降伏黄袍怪前怕被爱干净的师父嫌弃自己妖精气重了,要先下海去洗洗身子?怎会在被红孩儿烧伤气火攻心晕死过去又被八戒救转后第一句话就是“师父啊”?连沙僧都忍不住说:“哥啊,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且苏醒,我们在这里哩。”悟空为唐僧操碎了心,累坏了身,流千次泪,走万里程。实在感人。

黄眉童子将悟空一次次击败。书中写道:

话说齐天大圣,空着手败了阵,来坐于金皘山后,扑梭梭两眼滴泪,叫道:“师父啊!指望和你:佛恩有德有和融,同幼同生意莫穷。同住同修同解脱,同慈同念显灵功。同缘同相心真契,同见同知道转通。岂料如今无主杖,空拳赤脚怎兴隆!”

这么多“同”字一口气说下来,真是师徒同心,感人肺腑。

不屑师父的是他,但拼了命保护唐僧周全的也是他。悟空虽爱人前显圣、鳌里夺尊,却经常烘托师父。比如甘心变作五彩祥云护送师父上云梯,对其他任何人,悟空都不会这么做。《西游记》全书,悟空称“我师父”足有二百多次,这份崇敬,这份认可,多么令人温暖。

这就是孙悟空,有胆有识又有情有义的美猴王!

悟空敢于挑战。群猴连呼三声,无人敢入水帘洞,悟空就能“应声高叫”,说进去就进去,为自己积攒了称王的资本。

悟空有领袖气质。其他猴子进洞后忙着搬凳子抢东西,只有他端坐高处,冷眼旁观。因为他知道反正只要确定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全洞的东西便都是他的。

悟空有觉悟。别的猴子吃吃喝喝,悟空却能想到早晚有一天会死,要想一个万全之法。这种忧患意识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借鉴。

悟空有超强的执行力。有了寻仙访道的想法,马上开始准备。“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掷地有声,说干就干!

悟空有犀利的眼神、冷静的头脑。“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悟空干工作兢兢业业。给天庭当弼马温如此,给唐僧做徒弟也是如此。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悟空热爱生活。他从不辜负好山好水,去寻每一个妖怪前他几乎都会先赏玩一番那里的景致。《西游记》全书绝大部分的山水都是通过悟空的那双火眼金睛描绘给读者的。

悟空不折不挠。哪怕有时被妖怪折磨得痛哭失声、遍体鳞伤,却依旧笑得出来,使得出力,玩儿得起命。他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他上天入地、寻根问底。他屡战屡败后依然能屡败屡战,这是他的倔强与刚强之处。

八戒、沙僧虽也各有光彩,不可或缺,但悟空才是《西游记》中最顶天立地、最酣畅淋漓、最神奇勇武、最精彩浪漫的存在!

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悟空哪里能想到,当年的这一次领悟,成就了之后的斗战胜佛。

称过王,学过艺,闯过祸,挨过整,斗过妖魔鬼怪,也拜过菩萨佛祖,流过鲜血热泪,也走过江湖山河,但就是没有放弃过和凑合过,他就是这样的孙悟空。“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无论是谁,若像他这样活了一辈子,也都算值了吧。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