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东汉末年大灾疫的具体情形

2.2 东汉末年大灾疫的具体情形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时期的大灾疫首次被大规模记载在史书上。从各种记载来看,这次大灾疫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当时人们将灾疫统称为“伤寒”。患者往往高烧喘息、气短而绝。发病急、死亡率高,身上有血斑。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今天垂异,地吐妖,人疠疫”。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当时朝廷不断接到各地大量疫情奏报,有的村庄人口几乎全部死亡,地方官不敢怠慢,急忙上报朝廷。但东汉王朝已经江河日下,朝廷日益陷入腐败和混乱,对老百姓的死活根本无暇顾及,导致疫情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使灾疫的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影响到全国。

在建安九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4年至公元219年),这次被人们称为“伤寒”的大灾疫达到了高峰。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记载:“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两百多口人,但这大灾疫竟然夺走了2/3的人口,其中70%死于伤寒。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地区,大约有一大半的人因为灾疫死去,这就导致了中原地区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在灾疫的严重打击下,普通老百姓大量死亡,而那些地位显贵的上层人士也未能幸免。“建安七子”就是例证。曹丕与“建安七子”关系甚好,可惜在大灾疫中,“建安七子”中有四人被感染而死。而当时许多著名的上层人物,如著名的“竹林七贤”、王弼、何晏等人,基本上都是很早就去世了,很显然与灾疫有莫大的关系。灾疫一直延续到西晋初,武帝司马炎在位时期,西晋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万人”;惠帝司马衷永平元年(公元291年)“七月,雍州大旱,殒霜,疾疫”;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关中大疫”;怀帝司马炽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五月,秦、雍州饥疫,至秋”。

经历了长期大规模的灾疫后,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消亡。根据官方的史料记载,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全国总人口5650万,经历了大规模的灾疫后,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时,全国人口仅存1600余万,人口少了约71.7%。到三国末年,中原地区人口还不到汉朝时期的10%。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其中包括战争、自然灾害、瘟疫和其他各种正常死亡及非正常死亡的人口,但是相对来说,灾疫死亡人数最多,比较来看,灾疫至少死亡3000万人,当然了这里说的灾疫应该就是流感或者各种传染病。虽然当时的战争和灾荒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减少,但灾疫所带来的这种损失仍是巨大而且无法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