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东汉末年大灾疫的史学反思

2.4 东汉末年大灾疫的史学反思

大灾疫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的爆发和三国格局的形成。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战事频仍,土地兼并非常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在此情形下,灾疫的暴发遂使社会问题更加严重,人民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起义造反。灾疫的到来,给本来就迷信的东汉王朝的广大民众带来巨大的心理恐慌,农民起义领袖就借着灾疫大流行的时机发动广大的民众,起兵反抗汉王朝的统治。公元183年,张角等三兄弟以宗教的道义,创立了太平道,利用传道和无偿给人治病的举措获取了民众的信任,十余年间就聚集了几十万起义军。张角能够聚集几十万农民发动起义,靠的就是免费给人治病,因此拉拢了大量的百姓,这个病自然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大疫”。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自称“天公将军”,率领群众发起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可以说,灾疫的流行正是导致黄巾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王朝日益衰落。为镇压张角的农民起义,东汉王朝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这就为东汉灭亡和军阀割据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一批豪强地主出身的地方军阀。这也为以后的三国纷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末的“伤寒”病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国的政治格局。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国时期,大的灾疫就发生了将近30次,这无疑会对三国时期的军事进程造成深远影响。最典型的当属著名的“赤壁之战”。

大灾疫导致清谈、玄学的兴起和宗教的流行。灾疫不断,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人们产生了极度恐惧的心理。“建安七子”中的王粲曾在“七哀”中这样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登霸陵岸,同首望长安,悟彼林下泉,喟然伤心肝。”从这首诗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恐惧场面。在此影响下,社会上更加关注人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所在,这就必然导致魏晋清谈和玄学的逐步兴起,而且逐渐成为主流思潮,这种现象与当时社会动荡有直接的关系,更是人类在面对灾疫时候无助的心理表现。大灾疫给当时人民的心理投下了很大的阴影。为抵抗“伤寒”,当时社会上很多的上层人士经常服用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物,他们认为这种药物可以抵御灾疫,结果由于长期服用,再加上长期饮酒,当时不少的士人就出现了纵情饮酒的怪诞表现。同时面对大量人口死亡的无奈现状,很多人开始求助于神怪仙人,这就导致了道教的极度盛行。由于灾疫的大流行,一些方士便以符水方术为人治病,这样一来,道教就在普通大众中广泛传播开来。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最初只是在个别的贵族中传播,但是到了东汉后期,随着灾疫的广泛传播,信奉佛教也成为比较盛行的潮流。

大灾疫还直接促进了中国中医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医学源远流长,特别是到了汉代,众多典籍中对灾疫有了详细的记载,对天花、鼠疫、百日咳、麻疹等灾疫的记载更加翔实。在对抗灾疫方面,中国古代也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医学家。当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一些医学工作者不畏疾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医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他们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当推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在总结治疗疫病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他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对各种外感热性病和内科病症(也包括外科、妇科等方面的病症)在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他提出用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方法来分析病人所患的疾病类型,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种方法来判断病症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的医学著作被古今医学界奉为经典。《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由张仲景传承下来的医术,在古代乱世中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张仲景已研究并治愈了大量的灾疫感染者,并为后世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医学著作,让后世的医生对于“伤寒”这样的传染病有了诸多的了解,为战胜疾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平时看历史总是将朝代的兴替与人为的因素结合起来,其实,有时灾疫也是改变时代的主角,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在社会变动与重大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秦汉时期特别是东汉末年以来灾疫的大流行,有助于更客观地去审视和理解大灾疫对华夏文明造成的巨大影响,从而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注释】

[1]刘滴川:《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天地出版社2019年版,第113页。

[2]杨大路:《震惊后世的骇人天灾:恐怖大瘟疫》,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49—72页。

[3]刘滴川:《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天地出版社2019年版,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