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东北大鼠疫的有效控制
在东北大鼠疫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清政府不得不发出在全国招募医生的号召,非常令人欣慰的是,报名来东北参加抗疫的中外医生和医学院学生竟然十分踊跃。第一位志愿者— 法国医生迈斯尼很快就来到了东北。他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当时在天津北洋医学院担任教授。伍连德关于鼠疫的观点遭到了不少医生的质疑,其中就包括迈斯尼,他对伍连德所说的肺鼠疫的理论根本置之不理。为了使防疫工作顺利进行下去,伍连德请求辞去东三省防疫总医官的职位,并推荐迈斯尼担任此职务。这个时候,在傅家甸地区每天死亡的人数升到了50 多人,在防疫医院里病人数不胜数。由于人手有限,傅家甸的隔离工作根本无法进行。就在伍连德不知道如何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时候,迈斯尼却死了。[14]这个消息在哈尔滨各界中引起巨大震动,哈尔滨上下一片惶恐。人们对伍连德的种种轻视和怀疑一下子就消解了。于是,在伍连德的指导下,哈尔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鼠疫地区的分区治理。在伍连德的指挥下,傅家甸被分成4个区域,每个区有1名医生、2名医学方面的助理、4名医学生和众多的卫生夫役与警察。各个区都设立了疫病救急队,设立了诊断、消毒、抬埋、站岗等诸多岗位,医生必须带领相关工作人员一户一户地检查疫情的发展情况,如果发现有感染鼠疫的人就马上将他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并隔离其家属防止传染源的扩散。他们还专门借来大量的空车厢,作为隔离的场所,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他们还通过紧急培训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完成疫情检查工作,取代原先由警察负责的工作。[15]
第二,设立关卡防止鼠疫蔓延,派出大量的军队封锁疫区,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在山海关一带设卡,停止出售京奉火车二三等车票,南满铁路暂时停止使用。派军队驻扎山海关阻止入关客货,同时在山海关截留感染鼠疫的人员。1911年1月21日,下令“将京津火车一律停止,免致蔓延”。至此,铁路交通完全断绝,有利于阻断鼠疫的广泛传播。[16]同时,从军队中调1000多名士兵对疫区的交通进行严格的管制。要求傅家甸内的所有居住的人出行的时候左臂上必须佩戴不同颜色的证章,证章根据不同的区域分为白、红、黄、蓝4种颜色。佩戴同样证章的人可以在本区内自由活动,如果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的话就必须申请特别批准证。一个区内的所有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此项规定,政府人员和军人也不例外。
第三,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防疫体系。全面接手哈尔滨防疫局,下设检疫所、诊病院、隔离所、庇寒所、防疫执行处和消毒所等多个部门。检疫所主要是检查进入区域内的人是否感染鼠疫;庇寒所主要是为那些乞丐、流浪者等无家可归之人提供饮食和住宿方面的服务;每个区都设立了消毒所,为参与防疫的医生、巡警等疫情防控人员提供沐浴消毒等方面的服务。按照收治病人的病情,把诊病院分为疫症院、轻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医处等,各院中都设有医官、庶务、司药生、看护、巡长等职务,这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做到各司其职,病人也能得到合理的救护,提高了救护的能力和水平。此项防疫措施为整个东北起到了表率作用。随后哈尔滨俄人居住区、奉天、长春、黑龙江全省纷纷仿照此种模式建立起相对完备的防疫体系,为疫情的扑灭准备了较好的条件。
第四,为防止飞沫传染,疫情区域内的所有人都要佩戴“伍氏口罩”。伍连德设计了一款极其简单的双层纱布囊的口罩,只要用两层纱布、中间放上一块吸水的药棉,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患,而且这种口罩的成本非常便宜,当时仅需国币2分半钱,人们称之为“伍氏口罩”。在佩戴口罩的基础上,同时大量采购硫黄、石炭酸等消毒剂,对疫区内的所有地方进行全面的消杀。
第五,为从根本上杜绝天气转暖后鼠疫疫情的再次暴发,伍连德石破天惊地提出了焚尸火葬的做法。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疫情还是得不到减缓,陷入苦闷的伍连德忽然有一天来到坟场,他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雪地上一排排棺木和尸体露天停放着,竟然有将近1000米远,而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1个多月了。由于天气极度寒冷,这些带有病毒的尸体无法被正常地掩埋,病菌通过空气进入城区,从而使健康的人又感染了病毒。这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焚烧尸体,彻底切断鼠疫的传染源[17],这在当时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疫情,伍连德提出的焚烧尸体的办法非但没有遭到反对,还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清政府特别下旨哈尔滨实施火葬。1911年1月30日,在中国传统的春节这一天,2200多具放置鼠疫死亡者的棺材在哈尔滨公共坟地上被分成22堆后浇上汽油点火焚烧。此后哈尔滨疫情死亡人数逐渐降低,1911 年 3月1日0时,哈尔滨防疫局内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傅家甸的死亡人数为零!随后长春、奉天、铁岭……东北各个大城市纷纷传来捷报—死于鼠疫者:零。[18]其他地区的鼠疫疫情也在同年4月逐渐平息,这场震惊中外的东北大鼠疫,最终在中国防疫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全扑灭了,这真是中外防疫史上的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