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寨卡病毒的扩散

10.5 寨卡病毒的扩散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一种蚊媒黄病毒。该病毒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的猴子身上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人类中间得到确认。20世纪60—80年代,在非洲和亚洲发现了少数感染病例,病人通常带有轻微病症。2007年,在雅浦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报告发生了首起有记载的寨卡病毒病疫情。2013年,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出现了大型寨卡病毒感染疫情,这次疫情还扩散到太平洋其他一些国家和领土。2014年2月,智利在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疫情。目前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已有寨卡病毒病疫情记录。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寨卡病毒列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久蔓延到欧美国家,目前欧洲多国也有报道,有蔓延全球之势。2018年10月9日,印度卫生部发表声明说,印卫生部门日前监测到一起寨卡疫情,共确诊22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2019年,美国有4.3万名孕妇接受阳性检测。截至2019年,已确认巴西全国有3239例新生儿畸形与感染寨卡病毒有关。2016年2月9日,一名在广东工作的江西籍男子被确诊为中国首例寨卡病毒感染者;2月15日,广东省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截至2018年7月,中国共出现了9例寨卡病毒病例,并已全部治愈出院。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感染寨卡病毒的最新报告指出,已证实在 34 个国家境内有确诊病例,其中 27 个国家在拉丁美洲。

寨卡病毒通过携带病毒的蚊虫或亲密接触传播,多数感染者无具体症状或低热不适,极少出现严重病例。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疾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015年,在巴西暴发的寨卡病毒病疫情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

减少寨卡病毒感染来源及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可减少感染发生。因此要保持清洁卫生,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环境。2020年2月,以色列巴伊兰大学表示,亚历山大科佛金工程学院的教授研发的新技术能够在15分钟完成唾液分析,已证明可以快速诊断寨卡(Zika)病毒,并为以色列卫生部设立在特哈休莫医院的中央病毒学实验室所采用。2020年7月,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的科学家宣布,成功确定了寨卡病毒通过母体胎盘扩散至胎儿脑内的攻击机制,他们研制的实验药物已经可以100%阻止寨卡病毒在白鼠胎盘内的传播扩散,在治愈母鼠的同时,令新出生的小白鼠免于小头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