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明末社会危机与灾疫的暴发

6.1 明末社会危机与灾疫的暴发

明朝末年,明政府面临着强大的外敌入侵,特别是辽东地区针对满洲人的进攻军事防务负担较大。政府为军事考虑,不断对老百姓征收各种苛捐杂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本来就存在的社会矛盾激化了,于是农民起义四起,常年的战争又导致了灾荒的进一步扩大化,随之而来的是灾疫的大规模暴发。17世纪40年代,灾荒、疫病、战争几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明朝末年危机四伏。朝廷内部君臣不和,北方女真的兴起对大明王朝的边境构成极大威胁,同时农业歉收,又暴发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大起义,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明朝灭亡的原因,多数人认为是清军的实力,以及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巨大成功,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实际上战胜大明王朝的不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更不是清军,而是天灾—明朝末年的大鼠疫。可怕的鼠疫,在1644年春天无情地降临到大明王朝,降临到当时中国北方老百姓的头上。

明朝万历年间,政府的赋役异常的沉重,全国各地接连遭灾,随之出现了全国性的大旱灾。在万历和崇祯年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旱灾,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不断增加,最终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在山西暴发。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第一例鼠疫暴发在了大明对抗游牧民族的前线—大同,“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灾疫暴发以后,加上当时大同处于战争的前线,当地百姓纷纷逃难,流民数量进一步增加。由于饥饿的困扰,他们开始挖掘老鼠洞里的粮食来充饥,吃完老鼠的粮食之后,他们又开始捉老鼠来充饥,由此鼠疫迅速传播开来。同年,在太原府的太谷和忻州、保德州都出现了很大的灾疫,并迅速传到辽州、潞安。山西鼠疫也开始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初年鼠疫传至兴县,兴县百姓迅速逃亡一空。由于兴县紧邻黄河,鼠疫从兴县传到榆林和延安府属县,其中就包括了李自成的老家米脂。鼠疫给米脂带来的惨状,并不亚于任何地区,史载“米脂城中死者枕藉”。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开始,华北地区的鼠疫重新从山西传播开来。来自兴县的报告指出: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无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无孑遗”是对鼠疫的真实描述。[1]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鼠疫进入了明帝国的核心统治区域—直隶。顺德、河间和大名等地方都出现了大规模的鼠疫,“瘟疫传染,人死八九”。第二年,疫情进一步扩散。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让大名府百姓再次绝望的事情发生了,整个春天一滴雨都没有下,而且旱灾还引发了蝗灾。一时间粮食价格飞涨到了24两纹银一石。百姓无以为食,为了填饱肚子,一旦看到死人,活着的人就会立刻扑上去分食他的尸体。崇祯十四年七月,鼠疫再一次传入北京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秋,鼠疫传至潞安府,《潞安府志》有详细的记载,“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2]。明朝灭亡的前几年,疫情的规模和危害再次加剧,尤其是在崇祯十六年。

据统计,在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两次大鼠疫过程中,华北地区死亡的人数至少有l000万。由于战乱伴随着旱灾及蝗灾等,这一时期华北地区的死亡人数至少要多一倍。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华北地区大规模的鼠疫却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