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伍连德临危受命

8.2 伍连德临危受命

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国惨败日本之手,除割地赔款之外,日本为没有得到辽东半岛一直耿耿于怀。《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日本势力逐渐渗透到中国东北地区,但俄国早有吞并中国东北之野心,于是在东北和日本明争暗斗,最终在中国东北暴发了日俄战争,战争以日本胜利而告终,俄国的势力逐渐退出中国的东北地区,但其一直在伺机反扑。1910年12月初,清政府外务部收到了俄日两国照会,他们以清政府无力控制鼠疫为由,都要求独立主持防疫事宜。[11]

为了不让中国的主权落入日俄之手,1910年12月,清政府就以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的伍连德博士为总医官,全权负责东北地区的鼠疫防疫工作。另外配备医护人员(包括清朝陆军军医学堂、北洋医学堂和协和医学院的医护人员)前往东北地区进行防疫工作。伍连德(公元1879—1960年),字星联,祖籍广东广州府新宁县(今广东台山市),1896年考取英国女王大学奖学金,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医,1902年取得剑桥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曾得到英国生理学家兼医史学家福斯特、脑神经生理学家谢林顿、生理学家阿勒布特和戴尔、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俄国动物学家兼细菌学家麦奇尼诃夫等著名学者的指导。1903年,伍连德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他接受了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归国赴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不久被派赴伦敦、柏林考察军事医学。[12]

伍连德临危受命,到达哈尔滨后,第一时间就去拜访当地最高长官、西北路兵备道于驷兴,具体了解了哈尔滨的疫情,然后马不停蹄地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傅家甸地区查访疫情。根据当地医生的报告,11月染病的还不算多,每天也就一两起,后来逐渐增加,就在当天已经有十多人因感染疫情死亡了。当时所有的感染者都只能被送往“疫房”隔离,而居民家中患病死亡者又常常被丢在路边没有人管。伍连德到达哈尔滨时,他面临的处境非常困难,因为当时他只有31岁,当地官员对他并不信任。另外,他竟然要进行尸体解剖这种在当时看来有辱祖宗之法的创举,使得当时的很多人都坚决反对,一时间工作难以开展下去。10月27日,一名日本客店女老板死亡,死前症状符合疫情特征。伍连德带着助手悄悄地前往死者家中,提取了血液以及肺、脾等组织取样。随后他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大量的鼠疫病菌,于是他认为哈尔滨现在流行的鼠疫属于肺鼠疫,主要是通过人与人进行传播。找到病因后,伍连德立刻要求在全市开展捕鼠运动,企图要将全市的老鼠杀光,但是这种举措根本不见效,老鼠虽然杀了很多,但是疫情反而越来越严重了,与此同时死亡人数不断上升。看来这次鼠疫好像不在老鼠身上,那么它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伍连德苦思冥想,一段时间里根本连饭都吃不下。经过大量的走访和细心的观察,他逐渐发现:真正携带鼠疫病毒的可能不在老鼠身上,而大量捕杀的旱獭可能才是真正的元凶。在得出这个结论的基础上,他又带领他的团队开始调查鼠疫病源的所在,并且大规模地清理旱獭。在开展这些工作的同时,他按照自己所学组建了多种的防疫组织,并且根据情况需要颁布了不少的防疫法规,在处理病人方面采取了隔离的办法。但是这些办法仍然不奏效,哈尔滨的死亡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甚至比原来还严重。

伍连德经过不断地思考,又进一步结合当时疫情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大胆的设想:这种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可能是通过飞沫传播的肺鼠疫病毒。这种病毒不用老鼠作为中间宿主就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他的这种设想根本不被人看好,更不会被同行采纳。此前日本已派了一名医生调查病因,这个日本医生一连解剖了几百只老鼠,始终没有找到致病源在哪里,这进一步证明伍连德的判断可能是正确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