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
H1N1流感病毒也称为“猪流感”。 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出现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H1N1流感随后在美国大面积暴发,并蔓延到214个国家和地区,导致近20万人死亡。 2010年,中国31个省份确诊12.7万例猪流感患者,死亡800人。2009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宣布,一致同意使用H1N1型流感指代当时疫情,并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中国卫生部门则相继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美国2009年疫情中发现病例的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墨西哥发现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该病毒主要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传播,且微量病毒会存留在桌面、手机等接触区域和物件表面,再通过手指、眼、鼻、口等部位传播感染,潜伏期多为一周左右。截至目前,H1N1已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季节性流感,年均死亡3万人。甲型H1N1流感病人群多为青壮年,而不是季节性流感的易感人群(老人和儿童)。青壮年体内免疫力太强,反而会导致抗体反应过于剧烈,形成“细胞激素风暴”,致使肺部组织严重受伤害,最终造成人体免疫系统不堪重负,危害人体健康。
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者主要为感染H1N1病毒的人和感染H1N1病毒的动物。其传播的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猪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等途径传播。甲型H1N1流感病毒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染、空气飞沫传染、接触传染等。潜伏期为半天到3天,最高可达7天。
为早期发现、报告和诊断甲型H1N1流感病例,长期监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变化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现国家卫健委)制定并公布了《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根据该监测方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信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时,应当立即向国境口岸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互相通报。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条件下,应尽快将病例转运至当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尽快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病人的病情进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记录、医嘱单、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随时将更新的调查结果和资料上报,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该监测方案还详细介绍了病例标本的采集、检测、上送以及病例的排查、订正、检测结果报告和反馈等方面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特效药,通常使用的有4种抗流感药物,一些流感病毒对抗病毒药物产生抗药性,限制了治疗效果。甲型H1N1流感作为流感的一种,可以用传统的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