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艾滋病病毒的广泛传播
20世纪80年代初期,艾滋病最早在美国被发现。1986年7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艾滋病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以更好地反映病毒导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导致癌症的性质。
2004年,全球估计有3590万—4430万人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伴生存,其中430万—640万人属于新发感染病例,另外有280万—350万人死于艾滋病,其中东亚、东欧、中亚等地区涨幅最快。感染最严重的地区仍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全球艾滋病最新情况—以社区为中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约有170万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16%,这应主要归功于东非和南非大部分地区取得的稳定进展。以南非为例,其进展十分显著:自2010年以来,新发感染成功地降低了40%以上,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人数也减少了约40%。该报告显示,关键人群及其性伴侣占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一半以上(54%)。2018年,包括注射吸毒者、男同性恋和其他男男性行为者、变性人、性工作者和囚犯在内的关键人群,在东欧、中亚、中东及北非地区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病例中占比高达95%。另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0244507例,死亡25285人,报告发病率为733.57/10万,报告死亡率为1.81/10万。到目前为止,全球平均每天有6000人感染艾滋病,其中男男同性恋为主要传播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大约3000万人受到感染,造成1200多万人死亡。
HI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常温下,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存活数小时。艾滋病病毒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故握手、拥抱、接吻、游泳、蚊虫叮咬、共用餐具、咳嗽或打喷嚏以及日常接触等不会传播。
HIV病毒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广泛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腋和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结肿大直径1厘米左右,坚硬、不痛、可移动,时间超过三个月。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原因能够引起以上症状,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有相关症状就断定自己携带有HIV病毒,只有进行科学的“HIV抗体/抗原检测”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随着对艾滋病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不同的灵长类动物身上分离到类似于HIV的猴免疫缺陷病毒,简称为“SIV”。研究提示人类的艾滋病病毒可能是通过不同种属间交叉传播的形式从猴类传播到人。人们对HIV-l的起源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人类的艾滋病病毒起源于SIVcpz;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人类和黑猩猩的艾滋病病毒享有共同的传染源。最新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类艾滋病I型病毒事实上是起源于非洲的黑猩猩。艾滋病病毒是如何在人群内在近十几年来以令人惊奇的速度传播的?人们对此还没有明确的回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的发达,人口流动性大幅度地增加、生活习惯的改变无疑在艾滋病的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HIV不仅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难以抵御其侵害,而且给特效治疗药物和预防用疫苗的研制带来困难。目前,虽然全世界的医疗工作者都在努力,但是依旧没有抵抗艾滋病病毒的良方。2009年9月,在泰国进行的一项由美国军方支持的医疗试验发现,某实验性疫苗能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大大降低,人类首次获得了具有一定免疫效果的艾滋病疫苗。2014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黄志伟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结构,阐明了Vif如何“劫持”人体免疫细胞的分子机制,为研制全新艾滋病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 2014年7月,美国费城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彻底将HIV从人体细胞删除的方法。2019年3月6日有报道称,英国首都伦敦一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男子三年前接受骨髓移植,“继承”捐赠者的基因突变,超过18个月没有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有望成为继“柏林病人”后第二名成功治愈的艾滋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