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天花病毒的消亡及史学反思
大约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木乃伊身上有天花的疤痕。天花对欧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英国女王玛丽二世、德国国王约瑟一世、俄国沙皇彼得二世都被天花夺去了生命,18世纪,欧洲人死于天花的总数达到了1.5亿人。公元前6世纪,印度发现天花流行;天花在中国流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天花由战争中的俘虏带到中国,所以天花在中国古代也称“掳疮”。晋代葛洪在其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描述了天花的症状和流行情况,以后中国各代典籍中都有天花流行的记载。从历史上看,唐宋以后,天花患者在中国逐渐增多,明代以后流行范围更广。清顺治皇帝就因感染天花而死,康熙皇帝为避免感染天花,不敢与其父相见,从而保全了性命才当上了皇帝[3]。
在征服天花的过程中,英国詹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及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接种法都在消灭天花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天花的预防和治疗,中医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据记载,早在11世纪的宋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就开始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把天花结痂捣碎,吹入健康人鼻孔。古代印度则是通过皮肤接种天花,其功效是异曲同工的。人们发现:与自然感染相比,主动接种天花,症状通常明显减轻,死亡也大大减少。天花在不断蔓延,对抗天花的经验也在文明之间传递、积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利用以毒攻毒的方法,从天花患者的疮中提取了一定量的脓汁,把它敷于患者的皮肤上,以此来预防天花病毒。传说宋真宗时期,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儿女,都因天花而夭折。王旦老年又得一子,取名王素,为使王素逃脱天花侵袭,遂请四川峨眉山民间医生为其子王素种痘。种痘后第7天,王素全身发热,12天后痘已结痂[4],这说明中国的种痘技术在不断地提高。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给予中国的人痘接种术以高度的评价,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指种人痘),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人痘接种法的预防效果,不仅使中国人受益,而且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与仿效。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和印度古老的接种方法在13世纪传入埃及,18世纪初传入欧洲并逐步推广。1688年,俄罗斯首先派人到中国学痘医,这是文献记载的最先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首次带到日本。1763年,在朝鲜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记载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1790年,朝鲜派使者朴斋家、朴凌洋到中国京城,回国时带走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书中《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介绍了种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来,朴斋家指派一乡吏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种人痘方法,获得成功。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交通要道,中国医学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地区。人痘接种法就是先传到阿拉伯,而后又传到土耳其。1721年,英国驻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学到种人痘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带回英国,之后又传到欧洲其他国家,甚至越过大西洋传到了美洲[5]。
18世纪的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从古代中国的做法中得到启发,他进一步发现,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这个奇特现象使他大受启发。在1788年到1796年里,詹纳致力于种牛痘的观察和试验。1796年,詹纳展开大胆的实验:他从挤奶女工手上的牛痘疮里提取了一些东西,接种到9岁男孩菲普斯的胳膊上。此后,詹纳多次让菲普斯接触天花病毒,但小男孩从未患上天花。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这样在对抗天花的探索中诞生了。1798年,詹纳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牛痘的原因及其结果的研究》,牛痘接种法正式诞生。1805年,在澳门的葡萄牙人赫微特将牛痘接种法介绍到中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医皮尔逊也向中国介绍了牛痘接种法。因为当时在中国种牛痘常常免费,而且牛痘接种法比人痘接种法更安全,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了牛痘,牛痘从而替代了人痘。找到天花疫苗,新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大量提供天花疫苗?于是他们尝试在牛身上培育疫苗病毒,从而破解了这一难题[6]。在人类征服天花的历程中,中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和詹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都为消灭天花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广泛接种牛痘以后,天花发病率明显降低。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实行了强制免疫制度,并通过立法手段强制国民接种天花疫苗,这对于全面、彻底遏制天花传染有显著作用,应该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共卫生政策。到20世纪初,鉴于天花已得到有效控制,英国政府最终废除了强制免疫制度。中国在20世纪初,由于内忧外患,防疫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善,天花始终未能被真正消灭。新中国成立之初,天花感染形势依旧不容乐观。1950—1951年,我国报告的天花病例仍有1.1万多例。1950年10月,国务院签发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卫生部公布种痘暂行办法,规定中国居民一律免费种痘。1949—1952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接种牛痘达5亿多人次,占当时全国总人口80%以上。全民种痘政策的顺利实行,使得天花病例数急剧下降。1952—1958年间,全国天花病例数从10万多例锐减至300多例。1959年,只有新疆、四川及云南3个省内发生病例,且多为输入性病例。随着1961年我国最后一例天花病人的痊愈,中国境内再未见到天花病例。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找到生产冻干疫苗的方法。这种疫苗无须复杂的冷链,医生把它放在医药包中一个月依然有效。20世纪50年代初,北美和欧洲已率先根除天花。当时,世卫组织不断呼吁成员国捐赠天花疫苗,应者却寥寥无几,天花肆虐的国家也不太积极。项目开展到第4年,天花在44个国家流行,只有14个国家采取行动,22个国家的实施计划仅停留在纸上,其余8个国家则无动于衷。1959年,世卫大会决定正式启动计划,希望至少80%的人口接种天花疫苗,让全世界摆脱天花。1967年,全球40多个国家有超过1000万天花病例,200万人死亡,全球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消灭天花的活动。1967—1979年,27个国家自愿捐赠了4亿多剂疫苗。很多天花流行国家也陆续实现天花疫苗自给自足。疫苗的广泛推广,让曾经世代生活在天花噩梦中的人们,终于拥有无形的强大庇护。在接种疫苗的同时,人类还不断地加强对天花的监测与防控。全球各地无数医疗工作者走上街头,挨家挨户排查,及时在村子里、院子里隔离病例。1977年10月,世界上最后一例自然感染的天花病例出现在索马里[7]。1980年,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宣布在世界范围内天花病毒已经被消灭,全世界范围内不再接种牛痘。直至今日,天花病毒再也没有出现,这是目前为止人类消灭的唯一的一种传染病,可以说是对人类历史的一大贡献。
【注释】
[1]钟悟:《人类与瘟疫的较量》,《今日科苑》2012年第22期,第70—72页。
[2]刘园园:《天花:第一个被消灭的传染病“大魔头”》,《科技日报》2020年5月12日。
[3]甄橙:《痘灭天花》,《山西科技报》2000年8月19日。
[4]甄橙:《痘灭天花》,《山西科技报》2000年8月19日。
[5]甄橙:《痘灭天花》,《山西科技报》2000年8月19日。
[6]甄橙:《痘灭天花》,《山西科技报》2000年8月19日。
[7]刘园园:《天花:第一个被消灭的传染病“大魔头”》,《科技日报》2020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