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埃博拉病毒的蔓延

10.2 埃博拉病毒的蔓延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1976年,在苏丹南部还有扎伊尔(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埃博拉疫情。1976年9月,一个名叫马波罗洛克拉的人出现发烧、带血腹泻、呕吐,以及牙床、鼻、眼渗血等一系列症状,为他看病的护士们匆忙给他注射了抗生素、氯醛和维生素,并用静脉注射电解液治疗他的脱水。然而几天过后,曾在医院看过病的一部分人显示出和马波罗洛克拉一样可怕的症状,并在不久后相继死去。不久马波罗洛克拉去世,参加他葬礼的亲朋中共有21人患病死去。埃博拉病毒在埃博拉河沿岸附近55个村庄中很快传播开来。此次疫情共有602例感染、397例死亡,死亡率高达66%。其中扎伊尔埃博拉病毒有318例感染、280例死亡,死亡率高达88%;苏丹埃博拉病毒有284例感染、117例死亡,死亡率为41%。

1996年2月,在加蓬与扎伊尔边界一个名为梅依波特2号的小村庄中,原住民分食了一只捕获的患病黑猩猩,旋即造成31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其中21人死亡。在短短7个月内,非洲西部大部分地区都确诊有埃博拉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在2014年11月就公布了21296例埃博拉病毒病例,平均病死率高达60.8%。西非利比里亚半个首都被封锁隔离,巅峰期隔离疑似感染者超过40万人,初期死亡率为90%。

埃博拉病毒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病毒类型,病毒潜伏期可达2—21天,但通常只有5—10天。研究表明:人类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毒感染以后侵犯全身多组织器官,在疾病的早期主要侵犯免疫系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脏、脾脏等,造成相应器官的病变和损伤,随后可以侵犯到全身几乎所有的组织器官,导致大量内出血,会从患者的口、肛门等地方溢出,不久便会致人死亡。非洲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原因,可能与他们生食动物的习惯有关系,如生食含有埃博拉病毒的猴子或者果蝠,还有的人会捡回病死的动物遗体食用,正是这些动物将病毒传染给了人类。埃博拉病毒可以引起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烈性的传染病,致死率高达50%—90%。

埃博拉病毒主要在扎伊尔和苏丹地区流行,目前对于埃博拉出血热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给予对症处理,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有尝试使用恢复性患者的血清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12月23日宣布,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疫苗可实现高效防护埃博拉病毒。要重视和加强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预防工作,包括及时发现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被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分泌物、排泄物所污染,同时要加强疾病的检疫。2020年6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消息,非洲的刚果暴发了新一轮的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的预防和治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