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东汉末年大灾疫产生的原因分析
东汉末年的大灾疫当时被称为“伤寒”。据相关史料记载,这种疾病一般是由马、牛、羊等平时饲养的稍大型的动物作为病毒宿主进行传播的,其传染性极强,发病非常快,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情况下,一旦染病就会发高烧,直至气绝身亡。在此病的初期阶段,人们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毫无办法可言。
当时人所说的“伤寒”和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伤寒并非一个概念。早在西汉之前,包括《黄帝内经》《吕氏春秋》等著作中都提到过,《黄帝内经》中率先提出了“伤寒”一词,并且反复出现。“伤寒”在秦汉时期则经历了《难经》的深化,继而又在《伤寒杂病论》中形成了这一具有流行病学特征的中医学概念,并在后世对中医和东方医学防疫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当时的人们认为:气候的变迁是造成灾疫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吕氏春秋》指出:“孟春行秋令,季春行夏令,仲夏行秋令,则民疾疫。”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将疫情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称“寒暑,天地之气也,若寒暑不时,则民多疾疫也”。现在观点认为,东汉时的“伤寒”是指包括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的急性传染病。竺可桢研究指出,东汉末年正好处于三代以来第二个气候的大波动期,同时也是历史上自然灾害多发的时期。现代研究表明,汉代所发生的“伤寒”很有可能是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这两种烈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动物性虫媒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死亡率可能达到50%以上。
后来的许多史学家曾考究史册,力图找到这场持续几十年大灾疫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汉末大灾疫的源头,可能是东汉的敌人鲜卑、匈奴、羌族等游牧民族在与东汉战争的时候,通过埋藏放置牛羊尸体,使其腐烂而引发。西汉与匈奴战争时,匈奴人就曾经利用牛羊尸体污染水源,并可能由此导致了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当时匈奴人被汉朝人击败,为了报复和惩罚汉朝人,便将那些得了传染病的马杀死扔入河中,污染了水源,当时汉朝人不知道这种传染病,而误食了这些生病的马匹、饮用了污染过的水,并将传染病带到了中原。《汉书》中就记载了一名匈奴俘虏的话:“闻汉军来,使巫埋羊牛,于汉军所出诸道及水源上,以诅汉军。”如果记载为实的话,这就说明当时的匈奴人为了战争的需要,故意用病死动物的尸体,将灾疫传染给大汉王朝的军队。结果就很明确了,当时进攻匈奴的汉军因为找不到别的食物,只能食用这些病死动物的尸体,并且饮用了被牛羊尸体污染过的水源,很快军中就发生了灾疫,很多士兵病死了,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根据此种分析,汉朝著名的将领霍去病,也是在远征匈奴后就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年仅24岁),很有可能也是灾疫造成的。《资治通鉴》曾经有记载称,东汉桓帝延熹五年春三月,当皇甫规讨伐羌人时,就曾出现“军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的现象[2]。现代研究表明,匈奴人将染病的马、牛、羊故意留给汉军,遂使汉军中暴发了大规模的灾疫,灾疫又通过鼠类向西汉王朝的内部迅速传播。由此引发此后数百年间中原地区“伤寒”灾疫的反复发作。不过,“伤寒”也没有放过匈奴人,后来他们本身也成为受害者。匈奴军队后来不战而退的真实原因也应该是严重的鼠疫导致的,军中暴发了致病性强、致死率高的传染病,而且传播的速度又极快。[3]在此后的一百年间里,匈奴多次遭受灾疫的折磨,人口迅速减少,在灾疫和汉王朝军事打击的双重作用下迅速衰败,匈奴为了生计只能向西迁徙。他们西迁的过程也是“伤寒”病毒不断向西蔓延的过程,直至整个亚欧大陆全被覆盖。中亚地区在公元2世纪后频繁暴发“伤寒”,罗马在公元2—3世纪也成为受害者。中南亚地区、阿拉伯半岛、北非乃至整个欧洲都出现了“伤寒”病状,这对整个文明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伤寒”的主要症状有:身体高热不下,患者身上有斑瘀,死亡率非常高。这种灾疫很容易潜伏下来,一旦外界条件成熟就会大规模暴发出来。东汉末年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这种灾疫就又重新暴发了。而这一场大灾疫不论是何种原因产生,总之无疑是成为压垮大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大灾疫使得太平道能够借助治病救人来扩大影响力,这成为黄巾起义的助推器,加速了大汉王朝的覆亡。总之,随着大汉王朝与匈奴的持续战争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亚洲大陆与欧洲、非洲等域外文明的大门逐渐打开,从而使得原本在某些地区传播的灾疫,通过战争和商旅的对外贸易而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在给人类文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灾疫发生之后,当时是如何来防范和应对的呢?中国古代很早就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比如采取病人隔离、派遣医生巡诊、及时处理尸体、烟熏针灸,等等。在采取隔离方面,在秦汉时期,人们已经对疫病的传播有了认识,也开始对病人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到了三国时期,据《晋书》记载:“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这里的“家有时疾”能够同时感染三人以上,也就是类似灾疫了,而一旦有这种情况,将百日内不允许进宫。到了明朝时期,更是建有专门的医疗场所,朝廷安排相应的医官对患灾疫的百姓进行治疗。这个时期,医官已经懂得佩戴口罩遮面来降低被患者感染的概率。当时人们还采用了用艾草烟熏房屋的办法。在疫病流行期,人们常用艾草熏屋子以达到驱邪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就是用艾草燃熏所产生的特殊物质来杀死病菌,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再是综合运用中医针灸、药酒等预防治疗。神医华佗发明了屠苏酒,后来人们会在春节饮用这种酒,来驱除疾病和灾疫。在灾疫的治疗上,人们除了采用汤药治疗以外,还会采用针灸。同时,也会综合运用火罐、刮痧等技术,驱除体内灾疫之毒。古人对细菌病毒并没有什么概念,在中医看来,人得灾疫便是阴阳失调,感染风寒湿毒,疫毒侵入肺部五脏,便出现一系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