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可得而序也:秦代山川祭祀格局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68],《史记·封禅书》记载了秦代国家祭祀中名山大川的序列与地望。秦代名山大川按地理位置被划为“崤以东”和“华以西”两部分,并有若干“小山川”。下文逐一考察这些山川的具体位置及祠庙设立过程。为避免重复,同一地点的汉代祠庙也于此连带叙述。
(一)“崤以东”山川
《史记·封禅书》[69]:
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水曰济,曰淮。春以脯酒为岁祠。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祷祠。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圭币各异。
太室山:太室即嵩山,自西周早期就是重要的祭祀场所[70]。太室山庙首见于《汉书·地理志》,在颍川郡崈高县[71]。崈高即嵩高,为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加封太室时特设之县。武帝免除该县赋税,令其专奉太室山祭祀[72]。太室祠的具体建立时间不详,今太室庙有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所立之嵩岳太室石阙,在太室山南麓中岳庙门前513米的中轴线上[73]。
恒山: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恒山后改称常山。《汉书·郊祀志》记宣帝祭“北岳常山于上曲阳”,王先谦据此认为《汉书·地理志》之恒山祠为宣帝置[74]。《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复至泰山修封,还过祭恒山”[75]。可知至迟在武帝时代,恒山已有固定的祭祀场所。《汉书·地理志》常山郡上曲阳有恒山祠[76]。《水经·滱水注》曾提及“恒山下庙”:“渚水东流又合洛光水,水出洛光沟,东入长星水,乱流东径恒山下庙北,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77]可知山上还有“上庙”。
泰山:泰山自古与封禅联系在一起,自秦始皇封禅以来,历代遗迹颇多。前人对泰山封禅有不少研究,此不赘述[78]。
会稽:《汉书·地理志》会稽郡山阴县下曰:“会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79]传说禹曾大计群神于会稽山,禹东巡狩,崩于会稽,先秦诸子多有言及者[80]。会稽山因此颇有后人所托之大禹遗迹。《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七年最后一次出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81]。秦二世即位后模仿始皇东巡,“东巡碣石,并海南,历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82]。山阴县的会稽山祠应兴于秦。史书中未见西汉祭祀会稽山的记载,皇帝巡狩也未见经会稽山者。或因西汉中前期会稽山位于吴国境内,其祭祀由吴国祠官主持,不入国家祭祀。
湘山:《汉书·地理志》长沙国益阳县北有湘山[83],但未载湘山祠。相传舜崩于湘山,此地多有舜及二妃遗迹。《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陵庙在岳州湘阴县北五十七里,舜二妃之神。二妃冢在湘阴北一百六十里青草山上。”《正义》又按曰:“湘山者,乃青草山。山近湘水,庙在山南,故言湘山祠。”[84]以《史记正义》之说,湘山即青草山。《水经·湘水注》云:“湘水自汨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85]与《汉书·地理志》所载方位大致相合。《读史方舆纪要》湘阴县下有黄陵山:“《括地志》谓之青草山,孔颖达以为湘山也。”[86]可知湘山即青草山,一名黄陵山,在今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北。《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87]。至迟在此时,湘山已有固定的祭祀地点[88]。至于西汉,不见皇帝亲祭湘山的记载[89]。
济水:《郊祀志》写作“泲水”。《汉书·地理志》东郡临邑县(今山东东阿县)有泲庙[90],设于古济水之旁[91]。宣帝时立五岳四渎之常祠,祠济于“临邑界中”[92],五岳四渎祭祀中的济水祠始于宣帝时。
淮水:《汉书·地理志》并无早期淮水祠记载,《汉书·郊祀志》载宣帝神爵元年为五岳四渎设立常祀,祭淮水于平氏。《史记·封禅书》《索隐》引《风俗通义》亦曰:“济庙在临邑,淮庙在平氏。”[93]平氏在南阳郡,即今河南桐柏平氏镇附近,与淮水水道相去不远。《元和郡县图志》卷九申州义阳县曰:“本汉平氏县义阳乡之地也。……〔淮水〕东北经县,去县三十七里。”[94]今存东汉延熹六年(163)《桐柏淮源庙碑》[95],可证自西汉以下,淮水祠地望一直较为稳定[96]。
(二)“华以西”山川
《史记·封禅书》分叙“华以西”山川曰[97]:
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衰山也。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渎山,蜀之汶山也。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亦春秋泮涸祷塞,如东方名山川。而牲牛犊牢具珪币各异。
与东方名山大川相比,不止一处“华以西”名山大川的地望尚存争论,祠祭的具体地点也值得进一步考察。
华山:又称太华,《汉书·地理志》京兆尹华阴县有太华山祠。道光《华岳志》引《华阴县志》云[98]:
自虞舜西巡狩,三代以降,莫不有祀,然皆不庙。庙自汉武帝始。
《华岳志》认为华山祠立于武帝年间,然《史》《汉》并未明载武帝在华山修建祠庙,《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元封元年曾祭祀华山[99]。《汉书·地理志》又载汉武帝在华山修建集灵宫[100]。东汉延熹八年(165)《西岳华山庙碑》称[101]:
孝武皇帝修封禅之礼,思登假之道,巡省五岳,禋祀丰备,故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曰望仙门。
可见至晚到东汉,时人已认为集灵宫是为祭祀华山而建。1995年华山山脚的黄甫峪遗址曾出土数件玉璧与玉圭[102],或与集灵宫祭祀有关,李零认为秦祠即在此[103]。黄甫峪遗址发掘后已经回填,此地为秦汉以来一处华山祭祀建筑所在[104]。
薄山:《汉书·郊祀志》称“薄山者,襄山也”[105],颜注曰:“则今閺乡之南山连延西出,并得华山之名。”[106]“閺乡之南山”在湖县,《汉书·五行志上》载戾太子至湖自杀,颜注曰:“湖,县名也,即今閺乡、湖城二县界。”[107]汉代湖县在潼关正南,处华山以东。《史记·封禅书》《索隐》引应劭云:“在潼关北十余里。”《正义》云:“薄山亦名衰山,一名寸棘山,一名渠山,一名雷首山,一名独头山,一名首阳山,一名吴山,一名条山,在陕州芮县城北十里。”[108]《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曰:“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109]《水经·河水注》亦以薄山与襄山为一山之异名,“蒲山统目总称,亦与襄山不殊”[110]。除《汉书》颜注外,诸家所言之蒲山或雷首山,即河东郡蒲反之雷首山,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南。雷首的位置也在河东,与“华以西”的描述不合,王先谦曾就此点提出质疑[111]。李零最近提出,永济薄山实为蒲山,“华以西”薄山即后世之太白山(主峰在太白县),属秦岭之一段[112]。
岳山:早期岳山并非专名,“崤以东”也有岳山之名,即今山西省之霍太山[113]。不过,“华以西”的岳山更常见于文献记载,如《周礼·夏官·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114];《尔雅·释山》有“河西,岳”[115];郑玄注《周礼·春官·大司乐》之“五岳”亦言:“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华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116]
旧注或以为岳山地望不详,如颜师古以为《汉书·地理志》武功县有垂山而无岳山,《郊祀志》载岳山的具体位置不能确定:“说者咸云岳即吴岳也。今志有岳,又有吴山,则吴、岳非一山之名,但未详岳之所在耳。”[117]或以今宝鸡市之吴岳山又别名为岳山。如胡渭认为,岳山与吴山实为一山:“窃谓吴山《汉志》虽云在县西,而冈峦绵亘,延及其南,与岳山只是一山。”[118]孙诒让与胡渭说同[119]。胡、孙二氏皆以注经为本,故力图弥合异说,合吴山、岳山为一。但《史记·封禅书》中吴、岳确为两山,除前引文外,《封禅书》下文又有“而四大冢。鸿、岐、吴、岳,皆有尝禾”[120],也可为一证。
《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徐广说:“武功县有大壶山,又有岳山。”[121]王先谦引钱坫等人说,以为“垂、岳形近致误”[122],此说值得重视。《汉书·地理志》武功县东有垂山[123],但垂山之名后代失落不闻。《元和郡县图志》卷二陇州武功县“旧县境有武功山”,又引杜彦远曰:“太白山南连武功山。”[124]毕沅作《关中胜迹图志》,将武功山与古垂山联系起来,其说可从[125]。据《读史方舆纪要》,武功山在清武功县东南二百里处[126]。李零也认为“岳山”应作垂山,即武功山,今称鳌山或西太白[127]。
岐山:岐山位于西汉右扶风美阳县,即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北之岐山。
吴山:《史记·封禅书》作“吴岳”,《汉书·郊祀志》作“吴山”。《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汧县下有吴山[128]。《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在汧也。”[129]《郊祀志》颜注认为吴山在陇州吴山县[130]。二注提到的皆为现在宝鸡市西部的吴山。吴山后代为西镇,祀于陇州吴山县[131],唐时又一度为西岳[132],故有吴岳之名。西汉以后,吴山地位稍逊于岳渎,在战国时代秦国,吴山则是重要的地理标识。《三辅黄图》有“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之说[133]。汧指汧山,即吴山。《尔雅》及《周礼》郑注中尚保存着有岳山而无嵩高的五岳说[134],足见其在先秦地位之高。
鸿冢:《封禅书》《索隐》曰:“黄帝臣大鸿葬雍,鸿冢盖因大鸿葬为名也。”[135]《汉书》注引苏林曰:“今雍有鸿冢。”[136]则鸿冢在雍地,即今陕西省凤翔县。
渎山:《史记·封禅书》曰:“渎山,蜀之汶山也。”[137]“汶山”,《汉书·郊祀志》作“岷山”[138],即今四川北部之岷山。
河水:《汉书·地理志》临晋有河水祠[139],即今陕西大荔县东。
沔水:《史记·封禅书》云:“沔,祠汉中。”[140]则沔水祠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汉书·地理志》未载沔水祠。
湫渊:《汉书·地理志》安定郡朝那有湫渊祠[141],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史记·封禅书》《集解》引苏林曰:“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142]《汉书》颜注曰:“此水今在泾州界,清澈可爱,不容秽浊,或喧污,辄兴云雨。”[143]湫渊并非大河,但因屡现神异而受到崇拜。后代注湫渊皆以之为湖泊或“停水不流”的海子,但秦既列湫渊于“大川”之中,或彼时湫渊仍为河流。湫渊唐时仍存有一小湖泊,《元和郡县图志》谓之朝那湫,曰:“今周回七里,盖近代减耗。”[144]
江水:《史记·封禅书》言祭祀江水在蜀地,但未载具体地望。汉神爵元年(前61),汉宣帝诏书曰[145]:
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
《汉书·地理志》广陵江都有江水祠[146],或为宣帝时移祠于江都。《风俗通义》曰东汉时江水庙仍“在广陵江都县”[147],汉江都县即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西南。《史记·封禅书》《正义》引《括地志》云:“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148]是唐时江水作为四渎之一,祭祀地点又移回至蜀地益州成都县[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