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在县道与郡国:论秦及西汉宗庙制度的演进

附录四
在县道与郡国:论秦及西汉宗庙制度的演进

作为统治家族祭祀先祖之所,宗庙的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汉以后,宗庙一般设立在首都。西汉时代,部分皇帝的宗庙还设于郡治与诸侯王都,即所谓“郡国庙”[1]。根据传世文献,学界过去一般认为郡国庙起于西汉高祖时,行用至元、成之际。新的出土材料则显示,秦始皇曾在全国县、道广设“太上皇庙”,此即西汉郡国庙的渊源。

宗庙祭祀是重要的国家典礼,素为学者所重。不见于后代的郡国庙,则是帝制时代宗庙制度中需要解释的特殊存在。自清以来的学者凡论及此,多将郡国庙视作违背礼制的权宜之举。他们或以废除郡国庙的西汉末年礼制改革为讨论对象,细究庙数、庙制的变革及其历史背景[2];或将之置于家—国关系的框架中,讨论宗庙在国家结构中的作用[3]。这些讨论的前提,都是默认先秦与秦汉的宗庙在概念与制度上具有连续性。秦代县道太上皇庙的发现[4],打破了这种连续性,带来了重新认识郡国庙,乃至秦汉宗庙制度的契机。

从东周至西汉末,国家宗庙的分布从宗邑到郡县[5],又从郡县集中于首都。空间变化的背后,是“宗庙”概念的几度变化以及新统治秩序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设置在县道与郡国的宗庙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本文将以此为线索,重新梳理秦与西汉宗庙发展的历程,阐明宗庙定义的变化,并讨论宗庙制度与秦汉帝国形成之间的关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