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 内容设计建议
目前的VR应用从内容角度而言涵盖非常广泛和全面。在对一些较受欢迎的VR项目进行研究之后,不难发现在主题选择、内容设计方面可以遵循一些规律。
1.虚拟环境的重要性
VR技术能够提供六自由度体验,对于场景、空间的拟真能力几乎可以超越所有其他的数字媒介。也正因为此,VR应用中虚拟环境的营造十分重要。一些VR体验仅仅提供一个虚拟的场景、空间,让受众在其中自由探索,以获得基于沉浸感、交互性的审美体验。VR虚拟环境的设计可以参考以下技巧。
首先是激发用户的探索兴趣。虚拟空间的设计通常要遵循一个明确的主题,从而进行超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呈现。超现实主义的作品通常采用“CG+游戏引擎制作”方式,如《夜间咖啡馆VR》以梵高画作《夜晚的咖啡馆》作为主要灵感来源,在体验伊始,用户就置身于这个以梵高笔触风格进行贴图、渲染的咖啡馆主场景中,这种新奇的虚拟空间自然会引发用户的探索动机,从而自发地“逛”完整个项目空间。此类作品非常多,还有《走入鹊华秋色》《达利之梦》《神曲》等。写实主义的作品既有“CG+引擎”,也有实拍制作。例如《记忆珍珠港》中,用三维建模高度仿真地还原了珍珠港事件时期的美国家庭内景,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玩家在其中探索时会自然触发交互点,从而推进叙事进程。实拍作品如《山村里的幼儿园》,讲述山村留守儿童的故事,拍摄地为贵州省松桃大湾村的留守儿童家中和幼儿园。
其次是巧妙设置可以推动剧情的环境线索。这个线索可以是实物或某个元素,还可以是一种氛围,总之要突出一种神秘、探索的特质与作用,让受众与之相遇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从而让受众在体验过程中明显感到一种“转变”。在VR应用中,这种线索可以色彩、文化及模因等形式呈现,这里对其进行简要归纳,如表10.1所示。
表10-1 虚拟空间中环境线索的作用
再次,VR中虚拟空间的尺寸也很重要。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在太小或太大、太高的空间中感觉不适。如果设计一个太大的VR空间,用户可能会迷路。但是如果设计的空间太小,用户也可能会产生幽闭恐惧症的感觉。在《夜间咖啡馆VR》中,创作者之所以选定以《夜晚的咖啡馆》作为场景主要蓝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希望将虚拟空间限定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而不是让受众感到漫无边际。
2.叙事内容的人因健康
在VR中,激发用户的探索兴趣固然重要,但受众的人因健康更加重要。由于VR营造的是一个高度仿真的沉浸式环境,因此过于恐怖、刺激的画面很可能引起受众不同程度的恐惧和不适。具身理论等相关研究指出,受众在VR中由于体验过于逼真,而可能威胁到心理安全。VR投资人麦克·罗斯伯格认为,长时间沉浸在高强度的VR暴力场景中,或将对玩家造成长久的心理创伤,因为VR能够创造具身体验,这种体验几乎可以接近于真实经历,因此可能对玩家的大脑造成真实的战后PTSD。而一些VR体验因为对战争场面的模拟,也需要预防对患有PTSD的人引发刺激。例如VR项目《战后家园》(Home After War)由于其超高的场景还原度,而在进入正片之前播出提示文字:“此体验包含令人不安的内容,建议观众酌情决定,它可能不适合患有光敏性癫痫或PTSD的人。”如图10.17所示,红框内的文字即为《战后家园》的观影安全提示。
图10.17 《战后家园》的观影安全提示
一些VR游戏、VR纪录片直击战争场面或犯罪现场,如《叙利亚项目》(Syria Project)、《基娅》(Kiya)。《叙利亚项目》也因此引起争议,很多人认为不应将真实的战争场面“游戏化”,即使创作者的初衷是为了弘扬和平。
另外,如果为了规避这种对于受众的潜在伤害而弱化叙事元素的真实性,则可能会削减VR叙事的本质意义。因此,除了预播安全提示之外,还可以在作品内部通过场面调度、镜头切换等方式进行巧妙规避,淡化视觉冲击效果。譬如《基娅》的处理方法:《基娅》讲述了一起室内枪击案,女孩基娅的前男友用枪挟持她作为人质,尽管她的两姐妹苦苦哀求,却未能解救基娅。就在即将枪响之时,导演选择并不直接呈现枪击画面,而是将场景切换至室外,以枪声响起、警方赶来而结束影片。这一设计在记录事实、保证叙事完整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VR媒介的人因健康,有助于保障受众心理安全和媒介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