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经常用针扎家庭成员,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经常用针扎家庭成员,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

情景再现

小刚是一名16岁的男孩子,因父母离异,从小跟随母亲生活。后来母亲改嫁,和继父组建了新的家庭,继父还有一个3岁的女儿小红跟随一起生活。小刚到了新家庭之后,担心小红会分走母亲对自己的宠爱,于是对小红的态度一直很冷淡。开始母亲和继父都认为是两个孩子互相不熟悉的原因,所以没有放在心上。可是后来继父发现女儿经常喊疼,但是没有什么明显的外伤。在去医院检查之后发现,小红的身上有多处被针扎的伤痕,在父母的追问下,小刚承认自己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经常拿针扎小红。小刚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依法解答

虐待罪是亲告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一般情况下,如果存在虐待行为但是被害人没有报警或者起诉,司法机关则不会处理。《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也就是说,因虐待致人重伤、死亡的,国家公诉机关才会以虐待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至于其他的虐待行为,如果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没有起诉,司法机关不能主动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本案中,小刚的行为确实属于虐待行为,但其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还需要分情况处理。因为小红才3岁,她父亲是她的法定代理人,如果小红的父亲起诉小刚,则小刚需要负刑事责任,如果他没有起诉,则小刚不需要负刑事责任。

条文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条 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

总结提示

当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时,很可能出现争宠行为,孩子很有可能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家中岁数较小的孩子身上,进而导致虐待行为。虽然为了家庭的和睦,绝大多数家庭不会起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虐待无罪。青少年必须正确对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