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与“一画”

二 “一字”与“一画”

石涛的“一画”概念,也可以说是“一字”。《兼字章》的“世不执法,天不执能。不但其显于画,而又显于字”,其中就包含这样的意思。其实,石涛还真提出过“一字”的概念。

1696年后,石涛离佛入道,他有一别号:“一字钝根”。对于此号,至今研究界并未多注意,其实记载着石涛思想的一些变化痕迹。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石涛《兰石牡丹图轴》,墨笔画牡丹,颇见潇洒。款:“紫老年道翁属余写画,余口诵东坡牡丹四首,放笔立就,颇有意兴,故书之。清湘大涤子一字钝根。”作于1700年左右,上款“紫老年翁”,当是石涛至友、忆雪楼主王紫诠[1],一位酷爱书法的诗人,他曾在1702年与石涛一道到江中发掘《瘗鹤》的大字碑铭。款题中的“一字钝根”,别有所指。

1700年初冬,石涛在大涤堂中题笔墨知己查士标(?—1698)山水卷,作有二诗,抒发对这位离世不久的老友的忆念,款:“庚辰十月病起,客携梅壑此卷观于大涤草堂,索题,戏为之也。清湘石涛一字钝根。”[2]这里也出现了“一字钝根”。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扇面[3],款“癸未冬暖作画,为汐庵老年台先生博教。清湘朽弟大涤子一字钝根”。时在1703年,汐庵其人不详。至此年仍然在使用“一字钝根”之号。

石涛晚年有“钝根”之号,其存世作品时见“清湘钝根老人”“大涤子钝根”“大涤子阿长钝根生”“钝根生阿长”等款署。

石涛的“一字钝根”,很容易使人理解为“石涛另有一字号为钝根”。如上举“清湘大涤子一字钝根”之款,意似为“清湘大涤子,另有一字号曰‘钝根’”。我以为这是误解。石涛这一表达方法,是艺术家的狡狯,所谓“大涤道人术狡狯”是也[4]。利用人们可能的误解来突出他的意思。古代书画款印中,的确有以“一字”来表示“另外的字号”的意思[5]。石涛字号很多,除此之外,从未见他以“一字”来表达“另一字号”的意思。我的判断是,“一字”和“钝根”二者都是独立的,二者意思可以互诠。

钝根,乃佛教用语,与“利根”相对,指根机迟钝的人,又称下根。在佛教修证中,人们“根器”有不同,所证佛果也有异。石涛的“钝根”之号,与其在佛门中一直使用的“小乘客”号一样,并非谦辞,更非表达以小乘之道为追求的目的[6],而是下一反语,以与俗道中的不良风气相别。其时人们动辄号称大乘根器,追求不二法门,得最上乘法。石涛的方法,似当今文学艺术中所说的“反讽”。“钝根”,就是老子所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愚拙,是本然根性,是不为人的知识、欲望、情感所改制的人的自性,是一切众生本然具有的清澈圆明的觉性。石涛晚年并有“钝”“根”连珠印,此连珠印就有“以钝为根”的意思,这也透露出他以“钝根”为号的本义。

石涛“一字”,就是“钝根”。此“一字”,是无字,亦即禅门所说的“佛法无多子”。人生识字忧患始,字者,由书写符号,进而指代知识、秩序、法度等,如庄子所说的凿破混沌的契刻、老子“天下之始”的“有名”、石涛所谓“太朴一散”所立之“法”。石涛重视“一字”,也就是以不二法门为旨归,超越知识见解,脱略秩序法度,以无法为法,护持其大全的混沌世界。一字,是由“二”归“一”。“一”,不是抽象绝对的精神本体,而是当下直接的妙悟。

石涛师祖玉林通琇曾有“一字不加画”的机锋[7],此出于《五灯全书》石涛老师旅庵本月(?—1676)的传记,此传中称:“一日琇问:‘一字不加画,是甚么字?’师曰:‘文彩已彰。’琇颔之。”[8]“一字”不加画,就是无画,即玉林通琇所说的“不通文彩,不通意解,直下剿绝窠臼,断人命根”的妙悟之意。此与石涛“一字”“钝根”意正相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石涛研究界长期以来所言《画语录》“一画”说来自其师祖玉琳禅师的“一字不加画”才可以落实。“一字不加画”,不是在一字上不加文饰,保持拙朴的面貌。它的意思一如苏轼所说的“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是“不二法门”的另外一种表达方法。所突出的是禅宗“一心不生”(传僧璨所作《信心铭》语)的思想,由“二”(分别见)归“一”,“一”者何在?“一”也没有。石涛缘此表达无所遮蔽的生命创造精神。

石涛的“一字”,是一种不为任何先行法度所支配的自由创造本身。他提出“一字”说,强调以这样的思想,在大地上书写“字”——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天津诗人张霔赠石涛诗中说:“种纸庵中人,岂曰非针芥。”[9]将石涛称为“种纸庵中人”,在此做宇宙的文章,于此字画中,一尘知大千,芥子纳须弥。这个“种”,的确道出了石涛“一字”说的精髓,一如汉字的滋生、化育之功。石涛晚年在扬州,有很多朋友有“种”之斋号:查士标有斋号“种书堂”,并号“种书堂主”。他的朋友吴绮有种字林。吴绮(1619—1694),号薗次,清初著名诗人,石涛与其过从甚密。吴绮晚年退隐,“贫无田宅,钩废圃而居,有求诗文者,为种一梅,久之梅成林,因名之曰种字林”[10]。石涛的年轻朋友顾友星(或作友惺),号种纸,意在纸上耕种。石涛在真州客居之时,友星与先著、田林等来看望他,石涛有诗画相赠。石涛还有一位友人号石亭主人,此人有斋名种闲亭。石涛作《种闲亭梅花下赠石亭主人》赠之,诗中说:“种闲亭上花如字,种闲主人日多事。多事如花日渐多,如字之花太游戏。客来恰是种闲时,雨雪春寒花放迟。满空晴雪不经意,砌根朵朵谁为之。主人学书爱种花,花意知人字字嘉。我向花间敲一字,众花齐笑日西斜。”[11]学书学画如“种字”“种书”“种闲”“种纸”,无非是强调纸死于法度之下终难有真创造,诗书画艺是“生命的游戏”,需要生命的亲证,需要发自生命根性的创造。

“我向花间敲一字”——生命创造犹如花开花落一样,自然而然,无所遮蔽。他作画、写字、作诗,乃至一切文化行为,都是“向花间敲一字”。


[1]王煐(1651—1726),字子千,号南村、紫诠(亦作紫铨),直隶宝坻(今属天津市)人。乐文事,好远游,善书法。

[2]见张大千《清湘老人编年》中《跋查士标山水卷》著录。

[3]《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为沪1—3139。此扇面《南画大成》也著录。

[4]〔清〕鲍皋《题谢大涤子万松山径独行卷》,引见汪研山《清湘老人题记》附录。

[5]如上海博物馆藏石涛赠张景蔚12开花卉册中,张景蔚所钤印中就有“少文一字借亭”。

[6]佛教中有三乘之说,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通过听闻觉知而觉悟,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是缘自内在觉性而觉悟,是自觉,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最高之乘法,可证无上佛果。在禅宗中,小乘为低等之禅,《坛经》上说:“见闻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7]玉林琇(1614—1675),字玉林(或作玉琳)。清初僧人,江苏江阴人,俗姓杨。世称玉琳国师。初拜磬山圆修为师,住湖州报恩寺,后奉清世祖之召入京,于万善殿举扬大法,赐“大觉禅师”法号。顺治十七年(1660),加封“大觉普济禅师”。晚年在浙江天目山建禅源寺。

[8]《五灯全书》卷七十三《燕京善果旅庵本月传》。研究界曾有人指出,石涛的“一画”说受到玉琳此一说法的影响,见韩林德《石涛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绿艳亭稿》卷十四,清康熙钞本。

[10]嘉庆修《扬州府志》卷三十二,《古迹》二。

[11]承训堂藏旧有一扇面(今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录三诗,其中第二首为《种闲亭梅花下赠石亭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