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保 任
保任一意,也是石涛“资任说”的潜在意义,是石涛“资任说”的重要理论环节之一。这一语义也有汉语的语义阐释基础。“任”在汉语中有颐养保任意[1]。石涛资任学说中就含有保任的意义。
明代吴门画派和清初“四王”大力提倡心灵颐养,他们将颐养作为构思的前提,甚至提倡向壁静思的颐养方法,强调无一等心胸即无一等绘画,所以陶淑性情在他们看来是最重要的功课。石涛对他们这种静心颐养的学说没有多大兴趣,也不附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其好友李在《大涤子传》中甚至记载:“大涤子尝为予言:生平未读书,天性粗直,不事修饰。”他强调到自然中去“保任”,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予脱胎于山川,我的创作智慧从山川中来。石涛也谈心灵颐养,不过,他的颐养是到山川中颐养,不是以心灵悦适为目的,而是要启动创造母机。
《资任章》说:“人之所任于山不任于水者,是犹沉于沧海而不知其岸也,亦犹岸之不知有沧海也。是故知者知其畔岸,逝于川上,听于源泉而乐水也。”此中之“任”意为“保任”。他说的是由观水而起意,由意而润心,最终怡然而得心灵之提升。因此,这里的“任于山”“任于水”即是从山水中得到性灵的颐养,所以解为“保任”更合适些。上节论山之语“仁者不迁于仁而乐山”,也强调通过观照得到性灵的提升。他所说的仁智之乐,并不是道德印证的愉悦,而是山水蒙养生活精神所引起的性灵提升。
石涛《资任章》关键在论述酌取山水蒙养生活之精神,而“蒙养”一语出自《周易》蒙卦,取“蒙以养正”之义,养是蒙卦的核心内涵。所以,石涛谈蒙养,不仅建立了一个由混沌 — 氤氲 — 笔墨 — 神灵构成的理论系统,同时还将保任蒙养的意义置于其中,他所说的“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就是就保任颐养而言的。他所谓“山之蒙养以仁”正是所谓“果行育德”思想的改版。
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涛在《资任章》中提出的资蒙养生活之任的思想,就是借纯一未发之蒙以养正,借山川之道来发蒙(俗尚之蒙),去有为之蒙昧,扬不作之混蒙,以山下有泉的大化德操溉灌心灵,以本心中的创造赞襄大化。
[1] 《淮南子·说山训》:“不孝弟者,必詈父母,生子者,所不能任其必孝也,然犹养而保之。”高诱注:“任,保也。”《祖堂集》卷三药山禅师云:“是你诸人欲知保任,向高高山顶立,向深深海底行。”《五灯会元》卷十三青林师虔禅师云:“善自保任。”“直须离心玄知参,出凡圣路学,凡可保任。”同书卷十四石门慧彻禅师云:“仁者善自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