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若昧

四 明道若昧

《脱俗章》说:“故至人不能不达,不能不明。达则变,明则化。”此四句是接着上面愚、俗之论而展开的。大智若愚,即俗即真,超越一切法度的限制,归于当下直接的体验。这里以“达”和“明”两个概念来讨论这发自真性的平和之心。《老子》说:“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达和明,都是对知识的超越,都具有超越物我的特质。达,侧重指人与世界的周流;明(或称“明白”),则主要指心灵的通透,即臻于“照亮”的状态。

石涛诗云:“达者自心知,拂袖从谁语?”[1]石涛的“达”是心灵体验所达到的至高境界,它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周流。在道家看来,道是周流不殆的,四达并流,无所不至。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复返而往来,从容而周流,无所滞碍,不住一点。活络的精神,通达的心胸,超越于物我之外,放旷于天地之间,就是老子逝、远、反(同“返”)哲学的要义。《庄子》说:“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则阳》)一体而周流,也就是后世中国美学所说的“绸缪万物”。禅宗哲学中的“无住”思想,也有与此相近的内涵。二是超越界限(庄子称为“际”“封”)。在“达”的境界中,没有雅与俗、尊与卑、净与垢等分别见解,寓于一种平常的智慧、平和的心态,在当下即成的世俗中,返归本然的真性。《庄子·齐物论》说:“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寓诸庸,道寓之于平常生活中(庸即俗)。庄子“寓诸庸”的思想,与本章石涛所论的“即俗即真”思想一脉相通。

石涛说“达则变”,他将“达”和“变”联系起来,这也是道家的坚持。《庄子·秋水》中以北海若的口气说:“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四达并流的心灵境界,是为了契合权变多方的世界,万物变化皆有其“时节”,有其“序”,执于一点,必与世龃龉,顺其节律,契其周流,方是融通万有的根本之法。石涛此一观念也与《易传》有关,《易传》中提出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思想,强调“通变莫大于四时”的生命节律观,可能对石涛有影响。但《易传》更强调的是阴阳变易、通变有度的观念,与石涛思想是有根本差异的。石涛的思想基础是不二法门的“一画”,《易传》的思想基础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尊卑有序、彼摄互通的大法,二者不可混而为一。

石涛的艺术是活络的,具有活泼泼的艺术情致,这与明代中期以来画坛流行的板滞、甜腻风气迥然不同。他的画富有“达”的精神气质。如其自题《江天山色图》云:“云之杳霭不知其飘然而来,江之浩荡不知其渀然而逝,山之巄嵸不知其峨然而高,木之蘩(繁)阴,不知其郁然而结。能会其意于清赏间,一香一茗,一动一置,何所不可耳!”这幅重要作品今藏于四川省博物馆,是张大千为之神迷的作品,石涛缘此表达的意思是:达于世变,同于造化,风啊,云啊,山啊,水啊,一时都“不知”其所从而来,我只是任笔下的清思潺湲流出。他在一则山水中题道:“山以静古,木以苍古,水之古于何存,其出也若倾,其往也若奔,而卒莫之竭也。道人坐卧云澥中,十年风雨,四合茫混,心开亲于轩辕老人前,探得此个意在。”[2]古者,超越今之羁绊,与永恒同在。这四合茫混、古今一如的境界,就是他四达并流之“达”的境界。

石涛又说,“不能不明”。明,指心性的通灵透彻,莹然可感。去除遮蔽,拨亮心灵的灯芯。《庄子》一书反复道及“莫若以明”的境界,体验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朝彻”,如朝阳初启,朗照世界。禅宗推崇“心月孤圆,光吞万象”的境界,因无遮蔽,我照亮了世界,世界照亮了我。石涛“明”的思想来自佛、道哲学。

老子辨析“明”涉及的三层意思,与本章讨论的“明”概念的内涵颇相契合。我就从老子的三层“明”的分析来看石涛的“不能不明”的内涵。一是“明道若昧”(四十一章),在常人之见中,明是与昧(暗)相对的,而“明道若昧”的意思是对明与暗等知识见解的超越。执着于外在明暗,那是知识上的追求。二是“不见而明”(《老子》四十七章),不见者,不将世界对象化,世界不是在主体的“见”中而出现,人与世界相融为一,无分彼此,遮蔽拆除,光明自在。三是“知常曰明”(十六章),明是一种常道,是“一”而非“二”,是浑朴的境界。石涛的“明”,就是这种超越物我分别的知识见解、让生命真性朗然呈现的永恒境界。

石涛认为,“达”则能“变”,“明”则能“化”。 在道家,“变”与“化”二概念虽意思接近,又有区别。庄子说:“无动不变”,“变”是在密密移动的表象世界中所抽象出的一种精神,呈节奏性的律动。而“化”,要在“入”,是人的“化入”。“大化”,就是没有物我之别、人我之别的恒常运转的世界本身,如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与物同化,泯然相契,无有分别,如苏轼诗所说“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化是一种无始无终、永无止息的生生过程,它是人生命的真正归宿,一种没有绝对终极之岸的归宿,庄子所谓没有归处的“大归”,是在当下直接成就的生命展露本身。《庄子·德充符》说:“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达则变,明则化,化而不与物迁,无物无我,落花随水去,修竹引风来,在生命的洪流中,跌宕容与。

石涛的“达”与“明”,一是周流万物,无有滞碍;一是泯然契合,互相照亮。石涛的艺术哲学强调,达而能变,明而能化,不与物迁,无物无我,世界变化永恒。而真正的画者即悟者,悟者亦永恒。


[1]京都泉屋博古馆所藏石涛12开山水精品册,其中1开石涛题云:“岚气尽成云,松涛半似雨。石径野人归,步步随云起。往来发长啸,声闻拟千里。达者自心知,拂袖从谁语?”

[2]〔清〕胡积堂《笔啸轩书画录》卷下著录《僧石涛山水卷》,款“己卯四月,清湘陈人济大涤堂中”。时在16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