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胜 任
在汉语中,任有“符”的意思。《说文》:“任,符也。”中国上古时期,领兵之人在外,持有君主所授之符,其中就含有这样的意思。由此引出合符、信任、胜任诸意。《汉书》高诱注:“任,信也。”任有授任方和受任方。所以从授任方来说,有信任意,从受任方来说,又应该胜任,这样才能让授任方信任。这一语义在石涛的资任说中也有体现。
石涛为画家悬一至高目标,即表现天地蒙养之理,石涛认为, 要完成这一“代山川为言”的大任,必有所资取,依其逻辑,即酌取天地之精神,也就是原其本然,即“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不过,应化自然、无为不作是总体原则,要求艺术家顺应自然,并不是让人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做天地的奴隶;无为正是为了有为,回归“一画”不是为了回到绝对的零点;空诸万有,并非要进入绝对的寂灭之中,而是要在空中追求灵动的意象创造;吮吸造化的精气元阳,是为了铸造自己的创作精魂。所以石涛说:“本之天而全之人。”本之天,天为本;全之人,在于发挥人的创造力;合天人之力,方可启动创化母机。天是人心中之天,是人所发现的世界。所以,石涛最终落实为个体的创造,并不是仰戴天的赐予。他说:“墨能栽培山川之形,笔能倾覆山川之势,……必使墨海抱负,笔山驾驭,然后广其用。所以八极之表,九土之变,五岳之尊,四海之广,放之无外,收之无内。”(《兼字章》)
正是据于此,石涛提出:“天之授人也,因其可授而授之。”(《兼字章》)这就是石涛的“胜任”观,他在《资任章》中所说的“浃洽斯任”即指此。他说:“此山天之任而任,非山之任而任天也。人能受天之任而任,非山之任而任人也。”山乃天之滋育而自任其任,并不是山脱离天地自具其象而驱使天。人与山水一样,受天地之滋育而生,所以要自任其任,而不是受山川外在形式控制,停留于山川之一般表相之表现。
在《资任章》中,石涛谈受任于天,意在强调画家必须胜任其事,这样才能得一画之功。石涛引入儒家“德配天地”的思想,深化了自己这方面的思想。他在《尊受章》中说:“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中。《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石涛所说的尊受,就是推尊人的创造精神。石涛认为,天行健,天的精神就是创造精神,人必须不停地创造,这样才能配得上独立天地之间,才能配得上做天地的儿子,这就叫“德配天地”。所以,《周易·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的“大人”精神就是石涛提倡的“浃洽斯任”的胜任精神。他要画家尊而守之、强而用之的就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石涛这一思想不仅合于中国哲学的精神,还是中国画学一直强调的传统。北宋末年张怀在给韩拙的《山水纯全集》的后序中说:“人为万物之最灵者也,故合于画。造乎理者,能画物之妙。”清布颜图说:“以素纸为大地,以炭朽为鸿钧,以主宰为造物”,要创造出无愧于天地的杰作。石涛的思想与此是吻合的。他在《海涛章》中说:“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山海而知我受也,皆在人一笔一墨之风流也。”在石涛看来,素纸就是挥扬情性的空间,就是他笔墨风流驰骛的场所。
据此,我们来看石涛一段非常费解的话,就会迎刃而解:“吾人之任山水也,任不在广,则任其可制;任不在多,则任其可易。非易不能任多,非制不能任广。任不在笔,则任其可传;任不在墨,则任其可受;任不在山,则任其可静;任不在水,则任其可动;任不在古,则任其无荒,任不在今,则任其无障。是以古今不乱,笔墨常存,因其浃洽斯任而已矣。然则此任者,诚蒙养生活之理。”
这里的“任”作任使解,并引申为驱使、创造。“任使”意是古汉语中“任”的常诂之一[1]。石涛这一段话从创造(任使)角度着眼,谈的是总体的创作原则:“任不在广,则任其可制”,此就空间体量而言,任使(表现)山水,并不在重山叠水,而在于抓住创化的根本,得于一画,宰制群有,因为“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任不在多,而任其可易”,此就数量而言,我以为这里说的“易”就是“易名三义”中的简易,《周易·系辞下》说,“易简则可久可大”,绘画不在于选择佳山秀水,在一草一木中也可以达到妙悟和颖脱。此二层表达的意思,在石涛的题画跋中也有体现,如他说:“画有至理,不存肤廓,萃天云于一室,缩长江于寸流,收万仞于拳石,其危峰驻日,古木垂阴,皆于纤细中作舒卷派。”[2]“莫谓此中天地小,卷舒收放卓然庐。”[3]下文的任不在动静、不在笔墨等等,说的是要突破山川表象,受天地之蒙养,传山川之生活,各得山川动静之精神。而“任不在古”“任不在今”二句,即超越传统,超越时流,超越山水外在形象的束缚,直达山川之精神。
[1]《周礼·地官·司徒》:“任民:任农以耕事,贡九谷;任圃以树事,贡草木;任工以饰材事,贡器物……”孔疏以任民之任为任使。《周礼·天官·大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郑玄注:“任犹倳也。”《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郑玄注:“任,犹倳也。”孔疏:“太宰以九职任万民,谓任使万民,各有职事。”陆德明《释文》:“倳,犹立也。”倳,也具有树立、任使意。
[2]《古木垂荫图》,今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石涛生平极重要的作品之一。图作于1691年春。画为赠昊翁所作。王泽弘,字涓来,号昊庐。这段话为其上题跋语。
[3]《卓然庐图》上题诗,图藏于上海博物馆。作于16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