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无迹

五 无形无迹

上文引庄子说:“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寓诸庸说即俗即真,而“不用”意即无为,石涛《脱俗章》的论述逻辑似沿此而展开。在本章中,石涛由“寓诸庸”的即俗即真,论及体验中的“达”与“明”,再由此与物无迁、无物无我的境界,最终托出他的无为艺术哲学。他说:“受事则无形,治形则无迹。运墨如已成,操笔如无为。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也。”

无为,是石涛一生绘画观念的哲学基础,他在《画语录》中多次谈到此一概念,如《资任章》说,“无为而有为”,“以无为观之,则受有为之任”。此概念当然来自道家,也与佛教哲学关,如《金刚经》所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在上引石涛的论述中,涉及多层次“无”的概念:从画中山川丘壑等物态形式说,他提出“无形”论;从真幻关系上说,他提出“无迹”论,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从创作过程说,他提出“无为”说,以此与刻意而为的目的性活动相区别;从创作过程中人的心念上说,他提出“无心”论,所谓“运墨如已成”“尺幅管天地山川万物而心淡若无者”;而从审美风格上说,其中也包含着“平淡”论,所谓淡然无极、众美归之;等等。无言,无心,无迹,无为,无形,就是他屏弃知识法度等蒙昧所达到的“愚”,就是他在当下活泼的“俗”世中成就的“清”。

如无形说,石涛画学中有关于“形似”观念的诸多讨论。他说:“书画非小道,世人形似耳。”绘画是“图形”艺术,尺幅虽小,可将天地万物摄入其中,所谓“见小天于尺幅,缩长江于寸流,束万仞于拳石”[1]。但在石涛看来,这绝不意味着将外在物象缩小化,绘画之妙,其实就在对形似的超越中。他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不是在“似”还是“不似”之间斟酌,而是透过一切物象的表面形式,而追求生命境界的传达,画一物则非一物,这就是石涛本章所说“受事则无形”的意思。“受”表达心灵之“任”来作画(受事),就必须将形式放在方便法门的位置,它只是权变之用,而非实诣。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石涛8开人物花卉册,其中1开画渊明嗅菊,其上自题云:“采采东篱间,寒香爱盈把。人与境俱忘,此语语谁者?”渊明嗅菊只是外在表象,他要画的是人境两忘的高逸妙境。他有一著名的《枯木竹石长卷》,为王季迁旧藏,作于1700年前后,是石涛晚年的上乘之作,也是传统枯木竹石之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石涛自题云:“枯木竹石,非妙在形似之工巧,而妙在枯木竹石之趣之韵之生动灵秀之奇,较之茂林长松,尤为峭拔孤矫,如异人举止乃为贵也。不然直枯木耳,枯竹耳,枯石耳。奚以夺高明之目,而鼓之舞之,以生其情性耶?”枯木竹石只是外在表象,“生其情性”才是根本,他着意点在“枯木竹石之趣之韵之生动灵秀之奇”。

再如无迹说,这也是传统美学的趣味,像徐渭所说的“舍形而悦影”,八大山人所说的“画者东西影”,都是这方面代表性的观点。石涛的“治形则无迹”,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妙。像李日华赞扬云林山水所说的“一痕山影淡若无”,又像陈白阳花鸟追求“孤鸿灭没于江天之外”的美感,都妙在无迹。这一艺术哲学思想与佛教的流布有关,真幻观念下对艺术形式的看法,将其导入一种“幻化形式”的思想。石涛的画追求“无迹”的境界。张笨山《观石涛上人画山水歌》曾谈到这一点:“忆我初得见公画,亦但谓其游戏耳。岂料观其捉笔时,一点不苟乃如此。既于意外得其意,又向是中求不是。倘有痕迹之可寻,犹拾古人之渣滓。”[2]石涛特别推崇一种“无心”的哲学,就是不起念,自然无为,心随物运。他所说的“无心诗画有心仿”,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创造方式。他题仿云林之作说:“诗情画法两无心,松竹萧疏意自深。兴到图成秋思远,人间又道似云林。”[3]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所作《丁秋花卉册》10开,其中有1开题诗云:“风月从来不弃贫,举杯招月伴闲身。一花一草无心得,多事劳心鉴赏人。”[4]他的无心诗画,所承载的内涵却是丰富的,要求的生命体验必须鲜灵活络。

本章所谓“淡若无”的境界,乃是他毕生追求的审美境界,平淡悠长,不事雕饰,惟在无言独化的真性抒发,这是他“一画”学说在审美风格上的基本要求。他有一段论画语写道:“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5] 他的观点与当今西方中国艺术史界流行的学说有根本差异,那种观点认为,中国绘画的极盛时期在唐宋,而元画标志着中国画衰微的开始[6]。而石涛以渊明的“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评元画,极赞其淡然无极、众美归之的大境界,他一生于元画可谓“敛衽无言矣”。他下此断语,根基就在他的“一画”论,他的平淡无为哲学。

最后说说石涛饶有兴味的《睡牛图》[7],作于1705年,与上举石涛《对牛弹琴图》时间大体相当,是石涛存世另一幅与牛相关的图作,这幅画是他的自画像,石涛有跋谈此画所作因缘:“村老荷蒉之家以甓瓮酌我,愧我以少见山林树木之人,不屑与交,命牛睡我以归,余不知耻,故作睡牛图,以见大涤子生前之面目,没世之踪迹也。耕心草堂自匿。”有诗云:“牛睡我不睡,我睡牛不睡。今日清吾身,如何睡牛背?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却无心,不睡不梦寐。”

这幅画是石涛自画像,一位无心的“懵懂生”(石涛印文)的自画像。

对牛弹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石涛赠陈鹏年扇面题有此语,此扇本为日本桥本大乙旧藏。

[2]见于波士顿美术馆所藏12开《山水大册》,其中1开题识,又见汪绎辰《大涤子题画诗跋》。

[3]此观点在美国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界尤为流行,高居翰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的《中国绘画史》等书对此有详细解说。

[4]此图今藏于上海博物馆,与八大山人一画合装为一长卷。

[5]见于波士顿美术馆所藏12开《山水大册》,其中1开题识,又见汪绎辰《大涤子题画诗跋》。

[6]此观点在美国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界尤为流行,高居翰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的《中国绘画史》等书对此有详细解说。

[7]此图今藏于上海博物馆,与八大山人一画合装为一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