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石涛小传

附录一 石涛小传

石涛(1642—1707)是一位遗民画家,生于广西桂林,明皇室靖江王朱守谦(1361—1392)的后代。守谦于洪武三年(1370)受封,去世后,其子赞仪继位,是为石涛十世祖,石涛有一枚“赞之十世孙阿长”的印章,就记载着他的身世。

石涛乳名阿长,谱名若极。年四岁,父亲朱亨嘉“以唐藩序不当立,不受诏”(李《大涤子传》),后被捕,次年“幽死”。从此,石涛就过着漂泊的生活,为避难而进入佛门,后得法于旅庵本月,法名原济(又作元济),号石涛,为临济宗第三十六世。初居宣城广教寺,1678年至金陵,为西天禅寺僧人。1687年至扬州,卓锡于净慧寺。1690年春夏之交至北京,挂笠于北京南城的慈源寺,偶尔在大司农慎庵王封溁的“且憨斋”歇息。在北方淹留不到三年,1692年秋末南还。这之后数年间过着行脚僧的生活,到1696年末,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大涤草堂,开始定居于扬州大东门外这处简陋的居所,直至离开这个世界。并于1697年正式离开佛门,成为在家的道教修行者。“大涤子”乃是他进入道教之门所用的号。石涛另有苦瓜和尚、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支下人(或枝下人)、膏肓子等号。

石涛一生艺术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黄山、宣城时期(1678年前),这是其艺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此期作品存世也有不少,如《百开罗汉册页》《十六应真图》《黄山八胜图册》《黄山图册》等。石涛是一位早慧的艺术家,二十多岁所作《百开罗汉册页》,就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徽、宣地区是艺术发达之乡,且有收藏的传统,吴其贞(1607—1678)《书画记》中记载的徽州,简直就是一个巨型艺术博物馆,当时天下名迹的收藏,像苏黄、二米、元四家等很多真迹,都曾落于此地寻常百姓家。这对石涛艺术的成长深具影响。

二是金陵九年(1678—1686),这是石涛艺术多元发展时期,此期在渴笔焦墨和泼墨两方面都有大量的探索性创作,代表作有《万点恶墨图》《细雨虬松图》《醉吟图》《山水清音图》等。当时的金陵虽经朝代更替,人文荟蔚,一如大报恩寺夜晚的灯光,照彻世界。石涛虽住在狭小的“一枝阁”,其艺术却在这天地中得到滋育、淬炼。

三是北上准备和北上期间(1687—1692),此期石涛离开金陵,滞留扬州,做北上之行的准备,一直到1690年春夏之交才成行。北上三年时间,石涛的艺术获得突出发展,他接触皇家大量收藏,另在图纳、博尔都等私人藏家那里读了大量古代书画,理论的探讨在深入,见识和境界也有提高。此期留下大量杰作,如《搜尽奇峰打草稿》《王孙芳草图》《诗书画联璧》《古木垂荫图》等。金陵时期与北上前后,是石涛艺术发展的中期阶段。石涛一生饱览河山,活动区域多在艺术中心地带,而且一生读过无数历代书画真迹,这是其艺术能达到至高境界的基础。

四是北上归来时期(1693—1707),这是石涛艺术发展的晚期阶段,此期石涛艺术臻于圆成之境。其早期绘画多人物和山水,中期则多山水和花卉,而晚期阶段山水、花卉、人物三者均达到从容中度的境界。此期数丈长卷和精细小品兼有,干墨湿墨作品并进,工笔细描和随意涂抹并臻佳境。代表作如《罗浮图册》《黄砚旅诗意图册》《宋元吟韵图册》《狂壑晴岚图轴》等。此期生活的落魄、处境的凄寒,更加重了他生性的孤寂,他的艺术往往有一种石破天惊的冥思,可能也与这样的经历有关。

石涛不仅是一位有极高成就的画家,是文人画发展后期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一位喜欢思考的艺术家,一生留下大量画跋,这些画跋或诗或文,多具较高理论价值。如一则画跋写道:“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1] 在古与今、人与我的思考中,突出他有关生命创造的思想。又如一则画跋写道:“唐画神品也,宋元之画逸品也。神品者多,而逸品者少。后世学者千般各投所识。古人从神品中悟得逸品,今人从逸品中转出时品,意求过人而究无过人处。吾不知此理何故,岂非文章翰墨一代有一代之神理。天地万类各有种子,而神品终归于神品之人,逸品必还逸品之士,时品则自不相类也。”[2]他关于逸神妙能品格的讨论一反前人之说;有关唐宋元明艺术发展大势也有独特的见解;他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不是变易风格,而是培植自己性灵的“种子”。这些观点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还有一则画跋写道:“山林有最胜之境,须最胜之人,境有相当。石,我石也,非我则不古;泉,我泉也,非我则不幽;山林者,我山林也,非我则落寞而无色。虽然,非熏修参劫而神骨清,又何易消受此而驻吾年。”[3]石,我石也;泉,我泉也,在当下直接的体悟中,我和泉石冥然相契敞亮而生成一个意义世界。这与柳宗元所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同一机杼。

山水图册之八 22.9cm×18cm 天津博物馆藏


[1]作于1692年的《松岩泻瀑图》上的题跋,此轴今为北京一私人藏家所藏。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所藏石涛书画卷书法部分所书之语,此卷作于1683年。

[3]此段话录自四川省文物商店所藏石涛《山林胜境图》中的自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