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迹化”说

第九章 石涛的“迹化”说

一 发现山川

二 山川的质和饰

三 山即海 海即山

在上言“笔墨—丘壑—气象”的山水一体观中,画家通过笔墨来表现山川丘壑的意象,由此山川丘壑的形式体现出独特的气象。其中山川丘壑的形式,在绘画中处于中心位置,它既是画家观照外在山川林木等所凝结的形式,是作为造型艺术的依托,同时它又是传递画家生命感受的载体。笔墨创造的结果是山川丘壑的有形空间,情感意念寄托在山川的有形世界中。

石涛认为,画中的山川,不是眼睛看出的,而是人的整体生命发现的。在他看来,他一生搜遍奇峰打草稿,最重要的就是“对山川的发现”。

山水家目对山水,与之盘桓,为什么说是“发现”?传统绘画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纲领,但石涛乃至中国古代很多山水大家都知道,他们所说的“造化”不是外在客观的山水,而是在人的“心源”——人的真性中所发现的。如果一个山水家,只能看到外在山川林木,就像佛经《楞严经》中所说的,只见林泉,不见如来。[1]

石涛一生爱黄山,画黄山,自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但他有关黄山的作品绝不是画他喜爱的外在风景,他说:“余得黄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2]“黄山之性”,也就是在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中发现的人人眼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黄山。故他的山水画所呈现的不是一片风景,而是一片心灵的境界,他画的是一个当下生成的“生命宇宙”。

迹化说,便是他有关山川发现的重要学说。


[1]见《楞严经》卷一,佛开示阿难,如何对待“心目”:“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说:‘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

[2]此册本为樱木俊义藏,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东京聚乐社出版之《石涛名画谱》影印此册,名为《清湘老人山水册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