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驯化利用的历史
有学者根据我国明代的农书《种树书》《农政全书》中关于油茶种植与茶油加工、利用情况的记载指出,取油茶果榨油起源于元代后期,人工育苗栽培油茶始于明代后期。[1]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总结了古人对油茶的种植和综合利用情况,原文如下。
楂木生闽广江右山谷间,橡栗之属也。其树易成,材亦坚韧。若修治令劲挺者,中为杠。实如橡斗,斗无刺为异耳。斗中函子,或一或二或三四,甚似栗而壳甚薄。壳中仁皮色如榧,瓤肉亦如栗,味甚苦,而多膏油。江右闽广人,多用此油。燃灯甚明,胜于诸油,亦可食。楂在南中,为利甚广,乃字书既无此字,而偏方杂记,亦未之见。或直书为茶,尤非也。独《本草》有槠子,云:“小于橡子,味苦涩;皮树如栗。”或者楂槠声近,土俗音讹耶?其不言子可为油,或昔人为食其利,如乌臼女贞之类耶?不敢附会,姑志之以俟再考。种楂法:秋间收子时,简取大者,掘地作一小窖,勿令及泉,用沙土和子置窖中。至次年春分取出畦种,秋分后分栽。三年结实。作油法:每岁于寒露前三日,收取楂子,则多油,迟则油干。收子宜晾之高处,令透风,楼上尤佳。过半月则罅发,取去斗。欲急开,则摊晒一两日,尽开矣。开后取子晒极干,入确硙中碾细,蒸熟榨油如常法。楂油能疗一切疮疥,涂数次即愈。其性寒,能退湿热。用造印色,生者亦不沁。或云,以泽首,尤胜诸膏油,不染衣,不腻发。其查可爨。用法:每饼作四破,先于冷灶中罨架起,不用干柴发火。发火后用饼屑渐次撒入,则起焰。烧熟者可以宿火,胜用碳墼。[2]
通过上述关于油茶驯化与利用情况的记载,不难发现如下文化事项:
其一,油茶名称问题。在《农政全书》中将油茶树称呼为“楂木”,归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壳斗科植物,将油茶籽归为坚果类。
其二,油茶树的主要地理分布范围。该文献记载油茶主要分布在福建、广西、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安徽、贵州、云南、四川等省的山地丘陵地区,即文中所提及的“江右闽广”“南中”地区。
其三,对油茶植株生物属性等情况的描述。油茶植株立地环境主要为“山谷间”,油茶树材质坚硬,在种子的保存与培育、幼苗的移栽时间、果实的采摘时间及晾晒要求、压榨时间与方法等方面都颇为讲究。
其四,对茶油的多功能用途总结。茶油具有食用、商品交换、治疗疮疥、制作化妆品等方面的用途,集食用、药用、美妆、经济等多种价值于一体,具有很大的综合利用的空间。
其五,徐光启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考证的问题。经查证,《说文解字》和其他文献没有关于“楂”的记载,但本草有关于“槠子”的记载,都生产如栗的坚果,但没有提及槠子能榨油的情况,因两字读音相同或方言发音讹误等,故存疑。文中所言的《本草》很可能为《唐本草》,又名《新修本草》,笔者经查阅当今保存的《新修本草》“木部上品卷第十二”有“楮实”记载,无“槠子”的相关记载。[3]
实际上,从现代植物分类学角度看,文中提及的“(山)楂木”“槠树”,抑或是《新修本草》记载的“楮树”都不是山茶科山茶属的油茶树,他们分别是属于蔷薇科植物的山楂木、壳斗科植物的“苦槠树”和桑科植物的“构树”。上述事实说明了我国古今植物实名异同的复杂性,也提示要弄清我国古今植物实名有待多方面考证和具体分析。
上述农书的记载在明清以降的许多地方志的记载中都能得到印证。笔者在爱如生数据库中以“茶油”为检索字词进行检索,找到784条记录。其中关于湖南的油茶的记录就有169条,共计2万余字,对油茶的称谓、植物形态、生物属性、地理分布、采摘与加工方式以及茶油的综合利用、贸易与课税情况进行了详细记载。现择其要者汇总,如表1.1所示。
表1.1 清代民国湖南方志中关于茶油记载的择要汇总表
续表
续表
通过《农政全书》等农书、地方志的记载,再结合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基本推测:到目前为止,有文献记载的油茶的驯化历史已经上千年;油茶在我国中部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的低山丘陵峡谷地带广泛种植。
油茶的加工和利用方法也是古人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民国时期,湖南省对境内包括茶油在内的植物油的榨取方法及用具进行了全面统计,基本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湖南各地植物油榨制用具、方法比较一览表[4]
续表
续表
综观上表可知,油茶加工成茶油需要经过脱壳、烘籽、磨粉、蒸料、踩饼、榨油等程序,每一个环节的用具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也颇为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