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

二、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

在土家族的生态观念中,不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还蕴含着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土家族人认为:“人与自然界万物应是平等共生的关系,在同一场域中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23]土家族这种追求人与万物平等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形成于土家族先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土家族万物平等的生态观念主要包括人与植物的万物平等、人与动物的万物平等两个方面,体现在土家族的节日庆典、古歌民谣、神话传说、习惯法等文化事项之中。

在土家族神话传说《虎守杏林》之中,老虎是与人平等共生、互惠互利的动物。相传,在土家族地区有一位医术高超的人,治人无数,施药极灵,人称“药王”。他每治好一个病人就在家门口种一棵银杏树,久而久之,银杏成林成片。有一天,有一只黑虎来到门口,徘徊不去,驱赶不走。药王一看,原来它的喉咙被一支发簪卡住了。药王猜想,它定是在吃人之时受的此伤。于是,治好它之后,教导它不要伤害人类,训练它改吃野食。为了报答药王,黑虎从此白天驮着药王出门巡诊,晚上睡在杏林之中替药王看家护院。在这个神话故事中,药王、黑虎呈现的是一种人与动物互惠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土家族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生态观的真实写照。

土家族神话传说《猴子为么上不了天》讲述了人类与猴子、马桑树、葡萄、树苗等动植物的密切联系,反映了土家族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相传,很久很久之前,人类尚未诞生。一只猴子顺着一棵高耸入云霄的马桑树爬上天,哄骗玉皇大帝降雨。玉皇大帝信以为真,连下很多天的雨,洪水淹没大地,人类也灭绝了。玉皇大帝发现后,派罗神爷爷和罗神娘娘两兄妹来到凡间繁衍人类。二人成亲后,生下了三串葡萄,分别掉在了沙滩、树苗和土头上,就是现在的客家人、土家人、苗家人的祖先。此后,为了防止猴子再生事端,玉皇大帝施法限制了马桑树的生长高度,猴子也就再也上不了天了。从这个神话故事来看,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受自然万物的影响,人类生命的延续也离不开自然万物。可见这个神话故事生动地呈现了土家族人讲求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

在《水杉的传说》中,人间遭遇了冰冻灾害,万物全被冰雪覆盖,只有一棵水杉树仍然保持着生命力,高耸入云霄。一对土家族兄妹爬上了水杉树,获得了一线生机。待冰雪融化后,两人得到上天启示结为夫妻。不久,妹妹生下一个红球,被哥哥一气之下剁成许多小块,抛洒在地上。这些小肉块落地之后变成了人,即土家族祖先。在这个神话故事中,土家人依靠水杉树躲过了天灾,才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

基于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永顺土家族人非常重视对自然界、自然物,尤其是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可以说,武陵山区永顺土家族的生产活动严格遵循着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在武陵山区永顺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着“正月不见鹰打鸟,二月不见绣花针,三月不见蛇打搅(交配)”“宁喝清汤,不吃嫩浆”“山光光,年荒荒;光光山,年年旱”以及“天黄有雨,人黄有病”“晴庚午,晒破鼓”“苞谷结婚,子孙子孙”“敬父如同敬天地,敬母如同敬世尊”“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归土”等谚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永顺土家族人较好地掌握了山林中动植物的生长习性,且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予以遵行。

永顺土家族“赶仗”(永顺乡民现在也称“赶肉”)即狩猎的习俗由来已久。清同治《永顺府志》卷十二《杂记》载:“龙山深林密菁,往日皆土官围场,一草一木不许轻取。每冬行猎,谓之‘赶仗’。先令舍把头目等视虎所居,率数十百人用大网环之,旋砍其草以犬惊兽,兽奔,则鸟铳标枪立毙之,无一脱者。”[24]可见,永顺土家族虽然有狩猎习俗,但主要限于冬季,平时“一草一木不许轻取”。武陵山区永顺土家族对狩猎的对象、时间、地点以及猎物的限制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永顺土家族“赶仗”一般在特定的划定区域内进行,采取轮猎模式(与轮耕同理)。在“赶仗”之前,要商定“赶仗”的对象,要根据上山“赶仗”的人数来确定捕猎的数量。武陵山区永顺土家族“赶仗”时忌猎捕五爪动物。武陵山区永顺土家族人“赶仗”的直接目的是满足自身需求。传统上,“赶仗”一度是永顺土家族人获取肉类食物的主要途径。事实上,“赶仗”活动不仅可以为武陵山区永顺土家族人提供丰富的食物,满足土家族人日常肉食的需要,还能在客观上起到以人力迫使林间动物大规模、大范围迁移,促进动物间的流动,降低同一动物长期在一地从而引发的水土资源受损、部分植物物种灭绝的风险,维护地区生态平衡。总而言之,武陵山区土家族的狩猎活动是兼顾人类自身需求与保护自然的社会需求的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