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及译著

[1] 崔明昆. 民族生态学理论方法与个案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2] 蔡典雄,等. 中国生态扶贫战略研究(修订版)[M]. 唐小田,李玮,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站. 中国油茶品种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4] 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外贫困研究文献译丛(1-3册)[M].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3.

[5] 李文华.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 刘小珉. 贫困的复杂图景与反贫困的多元路径[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7] 龙先琼. 近代湘西开发史研究:以区域史为视角[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8] 冷志明,丁建军. 连片特困区跨省协作的新探索:“龙凤协作示范区”的实践与启示[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9] 罗康隆. 生态人类学理论探索[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10] 罗康隆,吴合显. 草原游牧的生态文化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1] 罗康智,罗康隆. 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以侗族为例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2] 罗康隆. 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3] 罗康隆,黄贻修. 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4] 马文·哈里斯. 文化唯物主义[M]. 张海洋,王曼萍,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5] 马歇尔·萨林斯. 甜蜜的悲哀:西方宇宙观的本土人类学探讨[M]. 王铭铭,胡宗泽,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6]秦红增. 乡土变迁与重塑:文化农民与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7]秋道智弥,等. 生态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8] 尚道文. 武陵山片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19] 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 农业发展:国际前景[M]. 吴伟东,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0] 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第三版)[M]. 李周,译,蔡昉,张车伟,校.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1]杨庭硕,罗康隆,潘盛之. 民族文化与生境[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2] 王思明,李明主.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第二卷(上下册)[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3] 王兆峰,蒋才芳. 发展中的农村贫困问题[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6.

[24]杨庭硕,田红. 本土生态知识引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5]杨庭硕. 生态扶贫导论[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26]杨庭硕,等. 生态人类学导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7]杨庭硕,吕永锋. 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8]游俊,龙先琼. 潜网中的企求:湘西贫困与反贫困的理性透视[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29]游俊,冷志明,丁建军. 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政策与精准扶贫实践(2016—2017)[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0]游俊,冷志明,丁建军. 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2014—2015)[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1]游俊,冷志明,丁建军. 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武陵山片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2013)[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2]游俊,冷志明,丁建军. 中国连片特困区研究(2013—2016)[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3]游俊,冷志明,丁建军. 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益贫机制与可持续脱贫(2018—2019)[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4]游俊. 土司文化研究丛书(共11册)[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35] 闫坤,刘轶芳. 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6]姚小华. 油茶资源与科学利用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7]史徒华(Julian H. Steward). 文化变迁的理论[M]. 张恭启,译. 台湾台北:吴氏基金会新桥名著文库,1984.

[38]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 Haynes Steward). 文化变迁论[M]. 谭卫华,罗康隆,译,杨庭硕,校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39]庄瑞林. 中国油茶[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40] 陈永忠. 天赐之华:一部油茶树文化的本土传奇[M].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造林司合作林处. 油茶[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8.

[42]李根蟠,卢勋.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43]李根蟠. 中国古代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4] 张全明.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下册)[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5] 夏明方. 历史的生态学解释:世界与中国(新史学《第六卷》)[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46]李文华,赖世登. 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7] 王沪宁. 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8]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 黄树民,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9] 克莱德·伍兹. 文化变迁[M]. 施惟达,胡华生,译.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50] 西奥多·W. 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1] 西奥多·W. 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 经济增长与农业[M]. 郭熙保,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2] 陈庆德,杜星梅. 经济民族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53] 陈庆德. 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M].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54] 富兰克林·H. 金(F. H. King). 四千年农夫[M]. 程存旺,石嫣,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55] 张小军. 让历史有“实践”:历史人类学思想之旅[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56] 张小军. 让“经济”有灵魂:文化经济学思想之旅[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7]李明,王思明. 农业文化遗产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8] 湖南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 湖南农业文化遗产[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59]李亦园. 人类的视野[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60]迈克尔·波伦(Michael Pollan). 植物的欲望[M]. 王毅,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1]尹绍亭.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

[62]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物体系[M]. 林志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63]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 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64] 陈学明. 谁是罪魁祸首:追寻生态危机的根源[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5]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 莫伟民,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66]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M]. 林俊宏,译.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67]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M]. 林俊宏,译.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68]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未来简史[M]. 林俊宏,译.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69]郭湛. 人活动的效率[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0] 夏明方.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71] 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 生态帝国主义:欧洲的生物扩张(900—1900)[M]. 张谡过,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72]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的生态扩张[M].许友民,许学征,译. 林继焘,审校.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73] 罗康隆,吴寒蝉. 侗族生计的生态人类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74]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全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2018.

[75]唐启宇. 中国作物栽培史稿[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76]基辛(R. Keesing). 当代文化人类学(上下册)[M]. 于嘉云,张恭启,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1.

[77]李济. 中国民族的形成[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78]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 史建云,徐秀丽,译. 虞和平,校.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9]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 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80]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 王宪明,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81]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 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M]. 黄彦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82] 贾思勰. 齐民要术(上下册)[M]. 石声汉,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5(2018重印).

[83]宋应星. 天工开物[M].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2018重印).

[84]杨庆堃(C. K. Yang).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 范丽珠,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85]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 社会分工论[M]. 渠东,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0.

[86]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 Banerjee),(法)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M]. 景芳,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87]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 贫穷的本质[M]. 倪云松,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88] 黄龙光. 上善若水: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生态人类学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89] 高升荣. 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90]宋蜀华. 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91]戴庆中. 文化视野中的贫困与发展:贫困地区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研究研究[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92]美洲开发银行. 影响发展的非经济因素[M]. 江时学,王鹏,赵重阳,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93] 张猛,顾昕,张继宗. 人的创世纪:文化人类学的源流[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94] 王小强,白南风. 富饶的贫困: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考察[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95]程志强. 破解“富饶的贫困”悖论:煤炭资源开发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6]李周. 中国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油茶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技术规程[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

[98] S. E. 约恩森. 生态系统生态学[M]. 曹建军,等,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二、中文期刊及译文类

[1] 崔明昆,崔海洋. 近三年来中国生态人类学研究综述[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2] 崔明昆.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 陈甲,刘德钦,王昌海. 生态扶贫研究综述[J]. 林业经济,2017(8).

[4] 陈永忠,杨小胡,彭邵锋,等. 我国油茶良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 林业科技开发,2005(4).

[5] 郭家冀. 生态文化论[J]. 云南社会科学,2005(6).

[6] 李丽,吴雪辉,寇巧花. 茶油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 中国油脂,2010(3).

[7] 鲁明新,田红. 当代武陵山区油茶产业衰落的社会成因探析[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3).

[8] 罗康智. 复合种养模式对石漠化灾变区生态恢复的启迪——以贵州省麻山地区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2017(6).

[9] 李晓梅. 六部委出台《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力争到2020年带动约1500万贫困人口增收[J]. 国土绿化,2018(2).

[10]冷志明,丁建军,殷强. 生态扶贫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11] 雷明. 绿色发展下生态扶贫[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12]刘慧等.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

[13] 罗康隆. 生态人类学述略[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4] 罗意. 政治生态学:当代欧美生态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向[J]. 云南社会科学,2017(1).

[15]李霞. 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J]. 民族研究,2000(5).

[16]李霞. 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J]. 国外社会科学,2000(6).

[17]龙先琼. 略论历史上的湘西开发[J]. 民族研究,2001(5).

[18]麻春霞. 经验与反思:民族学视野下的湘西地区民族政策——以油茶种植的政策扶持变迁为例[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4).

[19]秦声远,戎俊,张文驹,等. 油茶栽培历史与长江流域油茶遗传资源[J]. 生物多样性,2018(4).

[20] 彭兆荣. 物的民族志述评[J]. 世界民族,2010(1).

[21] 彭兆荣. 吃与不吃:食物体系与文化体系[J]. 民俗研究,2010(2).

[22]靳志华. 人类学视野下物的文化意义表达[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4(1).

[23]R. McC. 内亭著,张雪慧译. 文化生态学与生态人类学[J]. 民族译丛,1985(3).

[24]任国英. 生态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5).

[25]首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发布[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6).

[26]孙刚,房岩,韩德复. 复合种养水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J]. 农业与技术,2006(5).

[27]宋蜀华. 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4).

[28]史玉成. 生态扶贫: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的结合路径[J]. 甘肃社会科学,2018(6).

[29]谭晓风,管天球,袁军. 升级打造湖南千亿元油茶产业调查研究[J]. 经济林研究,2018(3).

[30] 田红. 喀斯特石漠化灾变救治的文化思路探析——以苗族复合种养生计对环境的适应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1] 王晓毅. 绿色减贫:理论、政策与实践[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32]吴兴帜. “物”的人类学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2010(2).

[33]吴兴帜. 标识与符号:“物”的人类学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2010(1).

[34]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5]杨庭硕,皇甫睿. 生态扶贫概念内涵的再认识:超越历史与西方的维度[J].云南社会科学,2017(1).

[36]姚小华,王开良,罗细芳,等. 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 林业科技开发,2005(1).

[37]杨抑. 中国油茶起源初探[J]. 中国农史,1992(3).

[38]颜红霞,韩星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扶贫理论内涵及贵州实践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7(4).

[39]杨曾辉,董艳琴.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0]袁同凯. 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关怀:生态人类学的视角[J]. 思想战线,2008(1).

[41]游俊.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开发的历史反思[J]. 民族研究,2001(3).

[42]周亚东. 浅谈油茶文化[J]. 热带林业,2017(2).

[43] 张毓卿,周才云. 精准扶贫视域下赣南生态扶贫困境与优化路径[J].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

[44] 张莉,夏梦丽. 林业生态扶贫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2018(4).

[45] 叶静渊. “楂”考辨[J]. 中国农史,2004(2).

[46] 叶静渊. 我国油茶史迹初探[J]. 农业考古,1993(1).

[47]徐明,等. 中国对世界农耕文明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贡献[J]. 世界农业,2019(12).

[48]孙业红,等. “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4).

[49]周大鸣,黄锋. 家族主义的传承与发展:纪念凤凰村研究一百周年[J]. 民族研究,2019(5).

[50]周大鸣,秦红增. 参与发展 :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J]. 民族研究,2003(5).

[51]周大鸣. 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52]周大鸣. 人类学区域研究的脉络与反思[J]. 民族研究,2015(1).

[53]周大鸣,秦红增.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消解方式[J]. 民族研究,2002(4).

三、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1] 杜星梅. 独龙族生计方式的民族志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18.

[2] 侯小琴. 论人类学田野的影视表达[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3] 纪佳妮.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人类学思想[D]. 上海:复旦大学,2014.

[4] 黎永励. 祭祖之猪:桂西盘瑶村落的物质、仪式与社会结群[D]. 上海:上海大学,2016.

[5] 樊奔. 云南冬虫夏草价值链中的利益获取与文化嵌入研究[D]. 昆明:云南大学,2020.

[6] 杜立春. 茶籽耙的清洁纯化与多酚化合物的结构修饰[D]. 上海:复旦大学,2009.

[7] 刘君昂. 油茶林健康经营关键技术研究[D]. 长沙:中国林业科技大学,2010.

[8] 何振. 南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 [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

[9] 滕维超. 油茶—农作物间作系统生理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10]靳志华. 黔东南施洞苗族生活中白银的社会性应用与文化表达[D]. 昆明:云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