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地区油茶产业概况
武陵山永顺地区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在古代至民国时期及20世纪80年代以前,油茶产业是这一地区家庭与政府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油茶产业面临着现代化转型发展。
(一)永顺地区油茶产业发展情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永顺地区油茶产业的发展情况
永顺地区适宜油茶种植,盛产茶油。永顺地区油茶产业历史悠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清同治《永顺府志》卷十《物产续篇》载:“油茶,永顺县多,保(靖)、龙(山)、桑(植)三县间有之。”[9]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一《物产》载:“桐油树、茶油树,古丈坪出产之大宗也。”[10]民国《永顺县志》卷三十二《艺文一》载:“其土产稻谷甚少,间种杂粮,树木以桐茶为大宗,油利所出岁近十万。”[11]由此可见,清晚期,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都曾大面积种植油茶树,油茶产业盛极一时,获利颇丰。
民国时期,永顺地区的油茶产业盛况依旧。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中国实业志》(湖南省)载:“湖南七十五县中,有茶子(籽)出产者凡三十三县,茶树栽培面积,共计1 023 925亩,其中以永顺县最多,计300 000亩。汉寿次之,计90 000亩,芷江又次之,计83 700亩,永兴72 816亩,道县70 000亩,靖县会同各计50 000亩,全省常年产量,共计2 204 260担,平均每亩计产2.15担。(民国)二十二年产量共计2 165 632担(实为2 182 532担),平均每亩计产2.12担,常年产量以永顺为最多,计900 000担,其余在十万担以上者,依次为道县280 000担,靖县125 000担,会同100 000担。(民国)二十二年产量大致相差不远。除永顺、靖县、会同一仍其旧外,汉寿由90 000担增至180 000担,道县由280 000担减至210 000担。”[12]该实业志还列出“(茶籽常年产量和民国二十三年茶籽产量)湖南省各县茶树栽培面积及油茶产量表”,如表1.5所示。
表1.5 湖南省各县茶树栽培面积及茶籽产量表
(表中数据源于《中国实业志(湖南)》第四编农林畜牧第十二章茶子,注:1担=100斤)
综观上述统计资料,可以发现,在湖南省茶籽出产者三十三县中,永顺县的油茶林面积最大,有30万亩;产油茶籽总量最多,达90万担,即9 000万斤(4.5万吨);每亩油茶林单产油茶籽数量最多,即平均每亩产3担(150千克)油茶籽;永顺县油茶树栽培面积、茶籽总产量、平均每亩茶籽常年单产量、民国二十三年单产量所占全省比例,分别为29.30%、40.83%、139.53%和141.51%。足见民国时期永顺县油茶产业发展的盛况。
除了油茶林的种植与管理、茶油的生产与加工,茶油的商品贸易情况也是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永顺地区盛产油茶,而营养价值高的茶油又十分受民众喜爱,故茶油贸易颇为兴盛。永顺地区茶油贸易颇为发达,尤以永顺县、古丈县为盛。
清同治《永顺府志》卷十《风俗》载:“城乡市铺贸易往来,河道险隘,贩运艰难,其货有由常德、辰州来者,有由津市永定来者,必土人担负数十百里外,至本地出产如:桐油、茶油、五倍子、药材等类,或装出境,或装客来,市招收均视时,为低昂莫之或欺。”[13]根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编撰的《永顺县志》卷十一《食货志·物产》中的记载,永顺境内盛产的山货有棉花、麻、茶、茶油、桐油、菜油、羊皮、蜜蜂等。民国《永顺县志》卷二《地理二》载:“光绪十一年乙酉山茶刺毛,色微黑,食叶殆尽,闻声则昂头,旋因雷震不见,是年油价贵。”[14]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一《食货一》载:“茶油,宜寒露节后捡子榨油,其价昂贵。商贾趋之,民赖其利。”[15]
综观上述方志内容,不难发现:其一,晚清民国时期永顺县茶油贸易发达,形成了专门的货物流通和交易的场所和水运、陆运通道;其二,茶油贸易“商贾趋之,民赖其利”,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丈县也是永顺地区油茶产业的重镇。历史上,古丈县的茶油贸易发达,一度是县里的支柱产业。对此,我们可以从方志史籍中寻找蛛丝马迹。
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三“古丈坪种植园记”载:“厅地山多田少,百谷之外藉资桐茶,岁得之利除食用外尚余数万金,民间少可支持。”[16]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一“树木志”载:“古丈坪厅树木之利不自今日始,今日乃求其扩充之利耳。桐茶油之利,利之最广者,其他则蜡树,其次则桑茶。”[17]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二“林业志”载:“桐茶之利,古民享之已久。百年之农,民不致以水田谷少致闲者,赖有此耳。”[18]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一“油商”载:“治城字号,以油为大宗,囤卖囤买。罗依溪市较全境为繁盛者亦以油业所聚耳。……油分桐茶计三种,岁出入数万金,占丈坪商业之十八矣。”[19]
综上可知:第一,桐油、茶油产业获利颇丰,是古丈县境内仅次于“百谷”的重要作物,是经济效益最高的林木种类;第二,油业收益占县域商业总收入的18%,足见油茶贸易在整个县域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三,油茶产业事关古丈县的民生大计,生产茶油所得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业生产的不足,在保障农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油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古丈县的茶油贸易一度成为地方税务收入的重要来源。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古丈坪厅税契》载: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初八,开办抽收学堂经费捐。先是,厅中奉交设学,开一高等官小学堂。经管成立之费出于写捐,其常年经费无出,绅商杜生龙等禀请:赐仿照凤凰乾州两厅抽收油盐碱捐。亚毛厘堂铭新掳树转禀:既得请乃委押办理,凡桐油茶油每项钱四十文,赚水一桶,抽钱八十文,牛一只捐钱一百文,大猪四十文,小猪二十文,煎每包一百文。桐茶油皆厅之所产,碱水桐灰之所自出川监,则来自四川过永顺之王村。而入厅境,经罗依溪,岁食约四百包,永顺先以办学,已兼抽古之所食于王村。至是始与争数往返而始得者,于则仿照凤凰乾州而立者桐茶处监,在各场集查收复与壮,龙鼻嘴、坪坝、河蓬即谕委各该汛千把外额抽收节,于原禀案掳绅商杜生龙、许扬辉联名禀请:按照乾凤厅办法,茶桐油碱抽捐在罗依溪设局,各榨房抽收再按乾案抽……[20]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古丈坪厅仿照凤凰厅、乾州厅抽收油盐碱捐。其中,从桐油、茶油收益中每项抽取四十文,即为油捐。古丈坪厅境内设有桐油监和茶油监。茶桐油碱捐在罗依溪设局抽取,各榨房所应缴纳之捐按乾州厅的惯例抽取。
油盐税是清政府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与盐税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不同,油税主要集中在几个产油区收取,以桐油、茶油的生产、交易税为主。究其原因:其一,桐茶油贸易,尤其是桐油贸易一度繁盛,是清代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其二,桐茶油主产区主要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桐茶油交易主要局限在中国南方,在以动物油脂或者草本油脂为基本食用油的北方并不盛行。
清代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抽收桐茶油税的方法,并在全国各府县得到推广。在《清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征榷十四》中有关于在桶底贴印花以抽取桐茶油税的记载。原文如下:
应仿镇江抽收桐油捐,按桶黏贴印花,若茶已成箱,报由总商向局请发印花,贴本号茶箱。抵沪,对验印花捐照,是否相符。设有冒名,一望便知,立予惩治,未始非补救之一得也。[21]
由此可见,清代抽收桐茶油税的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在防止偷税、漏税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
古丈县位于武陵山区腹地,清晚期当地政府抽收油茶生产税与商业税来兴办学校,可见油茶税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油茶产业当时是古丈县的支柱产业。更为重要的是,古丈县抽收油茶税办学校是仿照凤凰厅、乾州厅、永顺县而设立的制度。这说明凤凰厅、乾州厅、永顺县三地在此之前早已实施此项制度,强力佐证了油茶产业在这些地区繁荣情况。
2. 1940—1988年油茶产业发展情况
1940年湘西州境内产茶油1 790吨,占全省茶油总产量32 460吨的5.5%。1949年产茶油1 340吨。1952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之后,着手修垦荒废油茶林。1952年,永顺县龙家寨乡农民杨任其有13亩茶林,每年为茶林锄草培兜,年收茶果80担,榨油240公斤,亩产18公斤有余。[22]1955年,据州林业部门调查,垦复的熟茶山与荒芜茶山在油茶产量方面存在巨大差距,相差高达10倍;然而,全州有三分之二的茶林荒芜。因此,自治州委和人委要求各县两年内将50万亩老荒茶山全部垦复,并予以政策支持。第一,政府发放贷款38万元(无息贷款18万元)。第二,对油茶产区社队实行“增产不增税”“多产多吃,少产少吃”的政策。第三,提高油价,每五十公斤茶油由1954年的38.1元提高到1956年的47.9元。第四,林业部聘请三十名桐茶垦复辅导员,到重点乡进行技术指导。第五,推进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一定(三年或五年)、一奖(超产奖励)的经营管理制度,在部分重点产区推行粮油挂钩,即多卖油多销粮的政策,以调动社员经营积极性。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1956—1960年,全州垦复油茶林125万亩,年平25万亩,年均产茶油2 575吨。[23]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实行粮食自给,油茶集中产区以往通过卖油买粮来实现粮食供给的模式被打破。同时,在茶油统购时又采取“多产多购,先购后留”的方针,出现“购过头油”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全州只产油茶1 000吨。此后,人民公社体制得到调整,油茶林被划归生产队所有,实行“增产不增购,多产多留”的政策,发放垦复补助粮和油茶奖售粮。1962年湖南省拨原粮5万公斤,支援永顺县垦复老荒茶林2万亩。以永顺县麻岔公社为例,该社于1962年冬至1963年春先后两次组织两千多劳力垦复1.9万亩荒茶林,得到36 477公斤补助粮。1963—1977年,省、州两级共拔原粮350余万公斤,用于补助集中产区垦复荒芜油茶林。
1978年调整油茶基地社队粮食购销指标,并提高茶油收购价格,每50公斤提高到138元,每交售油茶100公斤,获得原粮50公斤、化肥100公斤的奖励。同时,规定超过一定五年征购茶油指标的加价30%,每垦复一亩茶林,补助粮食指标1.5公斤。在这一系列积极政策的鼓励下,1978年全州累计垦复油茶林579万亩,产茶油5 669吨,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其中,永顺产茶油1 560吨,占全州茶油总产量的27.52%。[24]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油茶林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贯彻统购茶油的奖售粮,拨给垦复补助粮。1979—1988年,全州每年垦复油茶林面积60万亩以上,新造“三保”(保土、保水、保肥)茶林1.92万亩。1980年,永顺、古丈、龙山、保靖、泸溪五县被湖南省定为油茶基地县。1985年全州产茶油5 342吨,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个丰收年。[25]1988年,湘西州经济林产品收入2 821万元,占林业总收入的47.93%,当年茶油产量2 752吨。[26]
综观1950—198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油产量情况,1956年、1978年出现了茶油产量的井喷式增长,如表1.6所示。
表1.6 1950年—198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茶油产量表[27]单位:吨
综观上述表格发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油茶产量的波动幅度较大,时高时低,时增时减。1950—1988年,出现了两次骤增。分别是:1956年由1955年的1 745吨猛增至3 655吨;1978年由1977年的2 072.7吨猛增至5 669.2吨。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如前文所述,1955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动了垦复油茶林的运动,并从放贷、收购、油价、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1978年,政府提高了茶油价格,增加了奖励措施,并对垦复油茶林进行配套的粮食补助。如此一来,进入挂果期、丰产的油茶林面积大大扩展,收获的茶籽猛增,茶油产量得到大大提高。
第二,在垦复之前,荒芜的油茶林也挂果,但挂果率极低,且茶籽品质一般,出油率不高。垦复时,农户在油茶林松土、除草、施肥、培兜,修剪枝条,或套种一些农作物。如此一来,油茶林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油茶的生长条件得到优化,挂果率和油茶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即使是同一片油茶林,它的油茶产量在垦复前、后都是有明显差异的。由此可见,对油茶林的精心管护是很有必要的。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油茶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湖南省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即“八五”期间(1991—199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木本油料林以油茶为主,有133.18万公顷(合计1 997.7万亩),占木本油料面积的89.21%。油茶面积在各地(州、市)中,以衡阳市油茶面积最大,有22.14万公顷(合计332.1万亩),永州市19.42万公顷(合计291.3万亩),郴州市18.16万公顷(合计272.4万亩)。油茶面积在各县(市、区)中,耒阳市油茶面积最大,有7.99万公顷(合计119.85万亩),常宁市油茶面积5.1万公顷(合计76.5万亩),永兴县4.61万公顷(合计69.15万亩)。4万公顷以上的县还有永顺县、平江县、桃源县、浏阳市、醴陵市。[28]
在上述森林资源规划普查基础上,湖南省加大了对油茶林的抚育管理和开发利用。据统计,在上述133.18万公顷油茶林中有100万公顷(合计1 500万亩)正常结实,常年产油5万~6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2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如表1.7所示。
表1.7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一览表[30]
续表
结合上述统计表格资料和湘西州林业局相关统计数据得知,截至2021年5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油茶面积达到124.56万亩,其中老油茶林面积63.54万亩,2017—2020年新造林面积61.02万亩。建成万亩以上油茶乡镇33个、千亩以上油茶村308个,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380余家。在8个县市中,以永顺县油茶面积居首,有43.72万亩,其中,老油茶25.30万亩,波及23个乡镇、273个村、78个合作社。永顺县的油茶产业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仍然位居榜首,乃至在湖南省都首屈一指。历史上,永顺地区就盛产油茶,奠定了今日油茶产业良好的历史基础。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永顺县的油茶产量一直位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市之首。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以来,永顺县委、县政府大大增加了对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将精准扶贫与油茶产业挂钩,鼓励农户栽种油茶苗,推广新造油茶林。林业局免费给农户提供油茶幼苗和技术指导。新造林完成后,每亩给农户一定金额的补贴。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油茶企业和合作社,引进科技公司进驻油茶大镇石堤镇和对78个合作社予以政策支持,在放贷、新造林补贴、油茶管护技术指导等方面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可以从上表中看到,永顺县的油茶产业覆盖23个乡镇、273个村、78个合作社、32 702名社员,在永顺地区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永顺、泸溪、花垣3县被列为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古丈县被列为湖南省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2020年,全州产油茶鲜果8.56万吨,茶油5 352.3吨,油茶产业综合年产值达到10.63亿元。
在一些重点乡镇,油茶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当家产业。[31]据湖南省古丈县秀宝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20年湖南省劳动模范张祥(男,苗族,34岁,现坪坝镇对冲村人,原旦武村人)介绍,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阿菩山秀宝油茶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应,具体情况如下。
问:请问阿菩山秀宝油茶专业合作社近几年的经营收入情况是怎样的?
答:合作社收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油茶生产收入,由茶油、茶枯、茶壳三部分组成。2018年有200万元茶油销售收入;2019年生产5万斤茶油,销售收入300万元,茶油售价60元/斤;2020年生产茶油8万多斤,茶枯300多吨,茶枯售价3000元/吨,茶枯售价90多万元;茶壳售价0.8元/斤,有15万元左右收入,产值600多万元;2021年产值应该可以保持在600万元左右。第二个方面的收入是菜籽油,第三个方面的收入是大米。
问:您的油茶籽从哪里收购过来、购买价格怎样?
答:油茶籽主要来自古丈县、吉首市、永顺县、怀化溆浦县等地,每年要收购几十万斤油茶籽。鲜果收购价格2元/斤,干果(茶籽)平均10元/斤,毛油50元/斤。
问:合作社的投入多少?
答:一是原材料投入,2020年原材料投入300万元;二是劳务支出,去年(2020年)人工工资投入100多万元,因为每斤茶油平均要2元的人工压榨费用;三是包装、运输、销售支出;四是各种损耗和亏损,收过来的毛油经过过滤每100斤有5斤的杂质(沉淀物),另外去年在油茶林间种了90亩烟叶,由于人工成本高和疏于管理亏损了11万元。
问:去年(2020年)纯利润有多少?
答:50万元。
问:主要有哪些支出?
答:一是返还集体经济,每年18万元;二是还贷款利息,现在有170万元贷款,每年8万多元利息;三是古丈县城店面人工工资,店面雇工2人,主要职责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日常办公,每人每年4万元,共计8万元;四是2017年开辟了700亩新造油茶林,雇了2人管理,每人每年支付2万元工资。
问:集体经济返还给谁?
答:就是阿菩山附近有古油茶林的4个村。
问:分别返还多少?
答:返还对冲村(1 700多人)10万元,曹家村(1 700多人)3万元,亚家村(700多人)3万元,喇叭村(1 400多人)2万元。
问:为什么要给村集体返还?
答:因为我们合作社是由中国光大集团定点扶贫、山东济南高新区东西部协作和常德市扶持建设的,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有此要求。其中,中国光大集团支持厂房建设80万元,需要每年按6%返还集体经济,这样每年需要返还村集体经济4.8万元;山东济南高新区东西部协作支持设备135万元,需要每年按8%返还集体经济,这样每年需要返还村集体经济10.8万元;常德援建支持设备50万元,需要每年按6%返还集体经济,这样每年需要返还村集体经济3万元。
问:谁来决定给四个村分别返还多少?
答:由我们合作社来决定怎么分配返还资金,曹家村和喇叭村是中国光大集团的厂房援建返还资金;对冲村是山东济南高新区的设备协作返还资金;亚家村是常德支持的设备协作返还资金。
问:新造油茶林每亩种植多少株油茶树幼苗?成活率如何?
答:每亩70株左右,成活率还可以,为85%左右。
问:新造林政府有补助吗?
答:2020年有10万元,2021年有3万元。
问:新造油茶林什么时候才能产生效益?
答:2025年才能经济效益,还要4年左右。
问:新造油茶林在哪里?有没有进行油茶林套种?
答:新造油茶林在亚家村。2018年新造油茶林套种300亩辣椒,亏损了20多万元,当时没有现钱发工资,就贷款50万元来发工资;2019年套种200亩青皮豆(黄豆的一个品种),亏损了10多万元。因为亏损,所以2020年和2021年就没有套种了。
问:为什么会亏损?
答:一是交通不便,二是劳动力成本高,农作物生产周期长,人工投入量太多了,2019年以前雇工每人每天90元,2020年雇工每人每天100元;三是2018年7月发生一场暴雨,一半的辣椒树被冲倒了;四是疏于管理,两年的套种都请管工管理,自己没有参与管理,管工照顾当地人,请本村的人做工,有些七八十岁劳动能力非常弱的人也被雇请在油茶林地里做工,做事比较慢,2~3亩油茶林除草工作请20个人做一天才完成,这样怠工导致了亏损。[32]
通过上述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发现:
第一,古丈县阿菩山秀宝油茶专业合作社的收入来源主要有茶油及其附属物、菜籽油、大米等农产品。销售的产品部分为自产自销,部分为收购代销。合作社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品种十分丰富,是对油茶林进行复合经营的结果。
第二,古丈县阿菩山秀宝油茶专业合作社的支出主要包括:原材料投入及包装、运输、销售的相关支出,管理油茶林地的劳务支出,红利返还等方面。其中,劳务支出数额较大,一度成为秀宝油茶专业合作社叫停套种项目的主导因素。秀宝油茶专业合作社劳动力支出大,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交通不便,请人工管护油茶林、套种其他作物需要的劳动力多;二是工价贵,再加上套种作物生长周期长所导致的耗工时间长,最终导致劳动力成本高;三是请当地人代为管理,存在管理不到位、碍于情面照顾性用工的弊病;四是突发的自然灾害使套种作物受损,不得不返工。由此可见,复合经营油茶林看似“一本万利”,实则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受地理环境、交通情况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投入成本成为复合经营油茶林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第三,除了原材料支出、劳务支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油茶产业必须投入的一个重要的、占比大的部分。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秀宝油茶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开支以红利返还的形式逐年返还给村集体。秀宝油茶合作社是由中国光大集团定点扶贫、山东济南高新区东西部协作和常德市扶持建设的,是精准扶贫政策的产物。根据扶贫政策的相关要求,秀宝油茶合作社需要逐年向集体返利。具体是:中国光大集团支持厂房建设80万元,需每年返利6%,即4.8万元;山东济南高新区东西部协作支持设备135万元,需每年返利8%,即10.8万元;常德援建支持设备50万元,需每年返利6%,即3万元。这一帮扶政策有助于油茶产业的振兴,实现“先富帮后富”,助力技能帮扶和乡村振兴建设。
由此可见,油茶产业发展需要加大投入。无论是新造林的抚育管理,还是老油茶林的修剪调控与茶籽采摘,或是油茶林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工和资本。尤其是在新造油茶林还没有产生收益的情况下,更需要采取套种等有效的复合经营方式来实现油茶幼林的“以短养长”。
(二)永顺地区油茶林管理情况
在油茶林方面,“1985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林面积431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7.68%,经济林产值占林业总产值60%以上”。其中,油桐油茶为大宗,“有油桐林200万亩,油茶林210万亩”。[33]其中,永顺县有63万亩,占总面积的30%,居全州各县市之首;龙山县、保靖县、泸溪县有20万亩以上,花垣县、古丈县、桑植县、凤凰县、吉首市有10万亩以上,大庸县有10万亩以下。全州有86个油茶林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有24个油茶林面积在2万亩以上的乡镇,其中永顺县就有13个,分别是羊峰、石堤、保坪、太平、松柏、麻岔、大坝、万坪、连洞、颗砂、吊井、车坪、塔窝,其余为泸溪县3个,龙山县、凤凰县各2个,保靖县、花垣县各1个。
油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合理的政策引导,离不开科学的培育方法。1960年,省、州林业部门召开林业基地会后,湘西州自定18个公社为油茶基地,油茶林面积达31.1万亩。1975年增至20个基地公社,经营面积共35.2万亩。其中,永顺县有8个,分别是羊峰、石堤、吊井、连洞、塔卧、颗砂、车坪、麻岔;保靖县有6个,分别是黄连、卡棚、梅花、阳朝、复兴、水田。对油茶基地的补助标准是:“凡按要求新造或改造一亩‘三保山’(保土、保水、保肥),补助费不超过4元,深挖老荒山(荒8年以上)每亩补助费不超过1元(子荒、熟荒不补)。”[34]
1977年,湖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央“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的指示,湘西州基地公社增至66个,经营面积155万亩,结实面积达98万亩。同时,补助标准有所提高,营造和更新一亩丰产林补助9元,扦插、嫁接苗每亩补助50~60元不等,采穗圃每亩补助20元。永顺县入选油茶基地县之后,县委确定了30个公社,349个大队,2 513个生产队为油茶商品基地,经营面积达51.1万亩。1977年建成“三保地”茶林4万亩,次年增至6万亩。[35]
油茶林地实行间种,推广林农复合经营,大大提高了茶油产量。例如,龙山县农车公社农车大队有油茶林1 500亩,1976年修复油茶林900亩,建立“三保”茶林410亩,间种经济作物,次年收茶油4 850公斤。1978年继续间种,以耕代抚,当年产茶油9 000公斤。古丈县平坝公社曹家大队有油茶林1 500亩,年年垦复,经营较好。1977年建立1 200亩“三保”茶林,当年收茶油1.5万公斤,亩产10公斤。实地验收一块6.1亩茶山,产茶油91.95公斤,亩产15公斤。[36]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对老油茶林进行垦复,在油茶林推广间种模式的确有助于提高油茶结实,增加茶油产量。据永顺县灵溪镇长光村老油匠、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南永顺油茶林复合系统”核心区600年古油茶树所有者肖某柱(男,土家族,81岁)介绍,油茶林“下放到私人以后”即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对油茶林进行垦复和修建、培兜之后,长光村村民获得了油茶大丰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茶油。以樟木桥大队第二生产组为例,1980年,组员陈某兴家收获了700多斤(350多千克)茶油、陈某堂家收获了640多斤(300多千克)茶油、肖某涛家收获了500多斤茶油、肖某红家收获了500多斤茶油、肖某启家收获了500多斤茶油、肖某全家收获了400多斤茶油,其他每户收获100~300多斤茶油不等。村民们仅榨油时间就需要持续一个多月。以下是访谈记录。
侯:请问长光村的古油茶林是怎么管理的?
肖:从我记事开始就是集体化管理,集体化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我们属于吊井公社樟木桥大队第四生产队。我们生产大队原来有3个现在这样的传统木榨榨油坊,1958年“大跃进”时毁坏了,下放到私人以后最多的一户打过700多斤茶油,那个时候油茶树所结茶籽多,多到必须给油茶树枝丫树立叉子,以防止油茶树被压垮。我记得有一年樟木桥大队第二生产的陈某兴家打有700多斤茶油、陈某堂家640多斤茶油、肖某涛家500多斤茶油、肖某红家500多斤茶油、肖某启家500多斤茶油、肖某全家400多斤茶油,其他每户300多斤茶油的多得很,最少的也有100多斤茶油。吃不完就卖,打油都要打一个多月。油茶树是老辈人种的,必须修剪,修剪得好,油茶树长得越好,茶籽结得越多,每年要修剪两次,农历5—6月要修剪一次,冬天腊月要修剪一次。
侯:这具体是哪一年?
肖:实行包产到户的时候。
侯: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
肖:是的。那时候每家每户随随便便就收七八十斤、一两百斤茶油。我家那年就收了两百多斤茶油。
侯:收了那么多油,用什么东西装油啊?茶油是用来吃还是用来卖的?
肖:用木桶装油,我家现在还有一个可以装300斤茶油的大木桶,现在没什么茶油,就空在那里咯。那个时候的茶油主要用来吃。那时候一个合作组打油就要打一两个月。像那种收两百斤的,一家就要打两三天呢![37]
通过深度访谈发现:20世纪80年代,长光村村民们迎来了油茶的大丰收。村民们对油茶树结满了茶籽,树枝被压弯,必须用树杈来支撑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是村民们精细管护油茶林的结果。村民们收获了精细管护油茶林的红利,也积累了“油茶树必需修剪,修剪得好,油茶树长得越好,茶籽结得越多”的宝贵经验。
据古丈县坪坝镇阿菩山对冲村(原旦武村人)老油匠张某志(男,苗族,62岁,古丈县秀宝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20年湖南省劳动模范张某的父亲)介绍,70年代初,他所在的生产队曾多次组织队员对油茶林进行垦复和管理,油茶树结实很多,茶油产量很高。1972年他们一家8口人从生产队分到了500多斤茶油。包产到户之后,油茶林分给农户自己经营管理。改革开放后,受“打工潮”“务工经济”的影响,村民们对油茶林疏于管理,很少修剪和培兜,油茶植株越长越多、越长越密集,油茶林结实率大大下降,茶油产量急剧下降。以下是访谈记录。
问:你们一户有多少面积油茶林?一般能打多少斤茶油?
答:生产队(现在的村民小组)的时候,我家一年可以分到500多斤茶油。后来包产到户后,我们家分到了20多亩油茶林,现在老百姓舍不得修剪油茶林,导致油茶林越来越密,有的油茶林每亩油茶植株大约有400~500株,由于不修剪或修剪不到位,现在的老油茶林都不怎么结油茶籽了。
问:哪一年分到500多斤茶油?
答:1972年。
问:当时您家有多少人?
答:当时有8口人。
问:为什么印象这么深刻?
答:因为那一年大旱,上面派工作队到我们这里,我们这里缺少米饭吃,所以印象很深刻。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油糊糊、荞糊糊、麦糊糊”,也就是说没有白米饭吃,只能用自家产的茶油来榨荞麦粑粑等东西吃。
问:那时候(集体化时候),茶油是怎么分配的?
答:茶油分配是按工分来算的,男的一天记10个工分,女的一天记9个工分。我家里有4个人记工分,我的父亲一天记10个工分、母亲记9个工分、我哥哥一天记5个工分,我一天记4个工分,我们四个人一年的工分到年底可以分到500多斤茶油。
问:你们是怎么处理这500多斤茶油的,自己吃,还是卖给别人?
答:自己吃和分一些给亲戚,那时候茶油不好卖,卖不出去。
问:你们村(当时叫生产大队)当时一共有多少面积油茶林?
答:一万多亩。1972年油茶籽结得非常好。[38]
通过访谈发现,在油茶林的管护过程中,适当汰选、移植油茶幼苗,修剪油茶树枝是很有必要的。访谈中,报道人谈到“老百姓舍不得修剪油茶林,导致油茶林越来越密,有的油茶林每亩油茶植株有400~500株,由于不修剪或修剪不到位,现在的老油茶林都不怎么结油茶籽了”即为佐证。由此可知,村民们在管护油茶林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思想误区:第一,错误地认为油茶树越多,油茶林越茂密,油茶的产量越高,收成越好;第二,错误地认为油茶树枝干越多,挂果越多,产量越高。实则不然。油茶苗的茁壮生长需要一定的距离和空间,一般以每亩70株左右为宜。因此,在管护过程中,发现新生油茶苗与其他油茶树相距太近,应该果断拔除或移植别处。油茶树树干以伞形为佳,挂果更多。
总而言之,通过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记载印证发现,对油茶林的科学管护是十分必要的。武陵山永顺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套科学管护油茶林的技术与方法,这套技术和方法也与油茶林复合经营非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