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油茶林的本土知识
森林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森林为人类所用的前提是森林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如果森林系统遭到破坏,无法正常运转,则无法为人所用。因此,人类在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森林系统进行保护。
“靠山吃山”,永顺地区民众的部分生产生活资源依赖于森林,故而对森林怀揣着深深的敬畏之情。在当地乡民看来,油茶林与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人与油茶林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些观念蕴含在人对油茶林的敬畏习俗以及对油茶林的精心管护的生产实践之中。油茶与人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种互惠兼容、协同共生的关系。永顺地区的祭油神习俗和吃茶萢传统就是典型例证。长光村乡民认为,油茶是与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平等的生命体。因此,当地乡民在驯化、管护、利用油茶的过程中遵守着一些禁忌,并会在特定时节举行祭油神仪式。正因为村民们对油茶林遵守着严格的禁忌,村内至今还保存着1 000多棵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油茶树。其中,陆家寨保存着一棵树龄在600年以上的油茶树和一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榨油坊。[69]
永顺地区还有成群结队摘茶萢、吃茶萢的习俗。笔者田野调查时发现,每年清明节前后,乡民们会到油茶林采摘茶萢,或自己食用,或拿到集市上销售。长光村的孩子们十分擅长采摘茶萢。只要看到油茶树上的茶萢开始脱皮,露出白色的果肉,就会爬到树上去摘。有时,孩子们也会进行摘茶萢比赛,看谁摘得快、摘得多。村里的“孩子王”肖某才[70]对此印象十分深刻。他回忆道:
我们都喜欢摘茶萢。我爬树很厉害的,只要看到了茶萢白了,再高的树都可以爬上去的。村里没有几个人能比得过我。上次我和村里的肖某来(9岁,男,土家族)比赛摘茶萢,我都爬到树上了,他还在树兜下打转转,笑死我了。后来我摘了好大一包,分了一点给他,其他的带回家吃了。以前奶奶炒过给我吃,有点像煮趴(软)了的白萝卜。
当问及村中大人们对他们摘茶萢行为的态度时,他说:
大人们也摘啊!有的还摘了去集市上卖!他们说,这个茶萢是一种病,摘了对树好。所以不骂我们,还要我们去摘。不过,是病的话,怎么会没毒,还能吃呢?反正搞不懂大人们说的。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吃茶萢实际上是一种为油茶树治病的方法。因为茶萢是油茶树干感染真菌的病症。如若放任不管,则有可能危及油茶树的生命。从上述访谈内容,可以发现,长光村村民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鼓励小孩摘茶萢当零食,借助小孩子的手清除真菌病害,以保持油茶树的健康状态。
在“湖南永顺油茶林复合系统”遗产地核心区,笔者深刻感受到当地乡民对作为遵循生命逻辑的油茶驯化、管护、利用的尊重和信仰。在访谈中,长光村村民们反复强调:“谁要是破坏、砍伐我们家的油茶林,我们是会跟他们拼命的。因为油茶林就是我们的命根子。”[71]这些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长光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智慧,蕴含着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质朴解读,体现了土家族的生命逻辑和生态逻辑。因为农业是人与自然、人与生物打交道发生联系最直接的业态载体,其实质就是生命逻辑和生态逻辑。正如李根蟠教授所述:“乡村生态系统和天然生态系统本质上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连接、相互交融的……生命逻辑和生态逻辑覆盖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全部领域。”[72]
此外,相较于荒废或单一经营模式来说,对油茶林进行复合经营更有利于油茶林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油茶林进行复合经营,在油茶林中套种林下作物,放养牲畜、蜜蜂,对油茶树进行定期修剪,可以达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采光通风的效果,从而促进油茶苗、油茶树茁壮成长,使油茶林生长得更加茂盛。因此,对油茶林进行复合经营既有利于林为人所用,也有助于人为林所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复合经营油茶林是实现油茶林与人共生的优良模式,是林人共生的典型案例。
【注释】
[1]叶静渊:《我国油茶史迹初探》,《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
[2](明)徐光启原著,朱维铮、李天纲主编:《徐光启全集》(第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29页。
[3](清)于学琴修,宋世煦纂:(光绪)《耒阳县志8卷》卷七之五,清光绪十一年刊本。
[4](唐)陆羽原著,王艳军主编:《茶经》(第二册),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版,第603页。
[5]何方:《油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9页。
[6](清)吴志绾修,黄国显纂:(乾隆)《桂平县志4卷》目录,清乾隆三十三年刻本。
[7](清)祝文郁修,李世熊纂:(康熙)《宁化县志7卷》卷二,清同治八年重刊本。
[8](清)徐会云修,刘家传纂:(道光)《辰溪县志40卷》卷三十七,清道光元年刻本。
[9](清)徐会云修,刘家传纂:《辰溪县志》卷三十七,清道光元年刻本。
[10]鲁明新:《当代武陵山区油茶产业衰落的社会成因探析》,吉首: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11](清)赵文在原本,陈光诏续修:《长沙县志》风土,清嘉庆十五年刊二十二年增补本。
[12](清)缴继祖修,洪际清纂:《龙山县志》卷九,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13](清)隆庆修,宗绩辰纂:《永州府志》卷七上,清道光八年刊本。
[14](清)席绍葆修,谢鸣谦纂:《辰州府志》物产考下第十六,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15](清)林继钦修,袁祖绶纂:《保靖县志》卷三,清同治十年刻本。
[16](清)林葆元修,申正扬纂:《石门县志》卷四,清同治七年刊本。
[1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18]陈定国:《湘西永顺县主要森林土壤肥力与林木生产力》,《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84年第4期。
[19]俞新妥:《杉木》,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20]陈功锡等:《湘西地区林木资源及其文化与应用》,《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2期。
[21]陈定国:《湘西永顺县主要森林土壤肥力与林木生产力》,《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84年第4期。
[2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4页。
[23]安徽农学院林学系:《马尾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2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5页。
[25]蔡霖身等:《柏木造林速生技术》,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26]陈定国:《湘西永顺县主要森林土壤肥力与林木生产力》,《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84年第4期。
[2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6页。
[28](明)陆柬纂修:《宝庆府志》卷三(下),明隆庆元年刻本。
[29](清)席绍葆修、谢鸣谦纂:《辰州府志》,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30]吕游翁:《神秘的金丝楠木》,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第12页。
[31](清)黄德基修,关天申纂:《永顺县志》卷一,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32]邓三龙、陈永忠:《中国油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页。
[33]邓三龙、陈永忠:《中国油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页。
[34]刘英汉等:《葛的栽培与葛根的加工利用》,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年,第1页。
[35]杨秋萍:《先秦农艺中的植葛》,《农业考古》2017年第6期。
[36](民国)胡履新修,鲁隆盎纂:《永顺县志》卷十一《物产》,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3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38]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39]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4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4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42]王高飞:《清代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对野生动物变迁的影响初探》,《三峡论坛》2013年第5期。
[43]夏莹莹:《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2页。
[44]马利强:《农林复合系统可持续经营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45]夏莹莹等:《广西油茶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区域变化规律》,《生态学报》2020年第10期。
[46](清)张天如纂修,魏式曾增修:《永顺府志》卷十,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47]调查时间:2019年3月17日。调查地点:永顺县灵溪镇长光村。调查人员:陈功锡教授等4人(详表见附录五:湖南永顺县油茶林复合系统动植物多样性名录)。
[48](清)张天如纂修:《永顺府志》,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49]马利强:《农林复合系统可持续经营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
[50]王永安:《湖南省油茶林分生态功能效益评估》,《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第1期。
[51]王永安:《湖南省油茶林分生态功能效益评估》,《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第1期。
[52]王永安:《湖南省油茶林分生态功能效益评估》,《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第1期。
[53]王永安:《湖南省油茶林分生态功能效益评估》,《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第1期。
[54]王永安:《湖南省油茶林分生态功能效益评估》,《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第1期。
[55]王永安:《湖南省油茶林分生态功能效益评估》,《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第1期。
[56]王永安:《湖南省油茶林分生态功能效益评估》,《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第1期。
[57]陈小林:《湖南安仁县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贮量研究》,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7页。
[58]夏莹莹:《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5页。
[59]夏莹莹:《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7页。
[60]邓三龙、陈永忠:《中国油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55页。
[61]夏莹莹:《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104页。
[62]夏莹莹:《广西油茶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碳贮量研究》,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第104页。
[63]刘荣昆:《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昆明: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358页。
[64]刘荣昆:《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变迁探究》,昆明: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第358页。
[6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66]访谈对象:张某(1987—),男,苗族,访谈者:侯有德,蒋欢宜;访谈时间:2021年7月24日;访谈地点:古丈县坪坝镇阿菩山秀宝油茶专业合作社。
[67]访谈对象:肖某贵(1964—),男,土家族,传统木榨榨油技术传承人;访谈者:侯有德,蒋欢宜;访谈时间:2019年8月10日;访谈地点:长光村老油坊内。
[68](清)黄鸿勋纂修:(宣统)《永绥厅志30卷》,永绥直隶卷志之十五,清宣统元年铅印本。
[69]侯有德:《湘西永顺土家族祭油神习俗研究:基于长光村的田野调查》,《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
[70]肖某才(2010—),男,长光村村民肖某国之孙,小学五年级学生。身手矫捷,鬼点子多,是村中有名的“孩子王”。
[71]访谈时间:2018年11月27日。访谈地点:长光村老油坊内;访谈对象:肖某柱(1940—),土家族;访谈者:侯有德、蒋欢宜。
[72]李根蟠:《农业生命逻辑与农业的特点:农业生命逻辑丛谈之一》,《中国农史》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