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顺县概况

一、永顺县概况

湖南永顺油茶林复合系统所在的永顺县在行政上隶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自治州北部,东邻张家界市,西接龙山、保靖两县,北枕桑植县,南临古丈县,东南同怀化沅陵县毗连。永顺县地理坐标在东经109°35′至110°23′、北纬28°42′至29°27′之间,总面积3 810.632 5平方公里(571.594 9万亩)。

永顺油茶林复合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牌匾如图1.1所示。

图1.1 农业文化遗产牌匾(此图由侯有德于2021年7月26日在永顺县林业局拍摄,感谢周江鸿总工程师和丁治国主任提供的原图)

永顺县下辖23个乡镇,327个行政村。其中,油茶林复合系统遗产地核心区域是灵溪镇长光村,外围覆盖永顺县石堤镇、芙蓉镇、高坪、塔卧、灵溪、青坪、润雅、颗砂等18个乡镇。总面积约3 281.5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86.09%,人口49.7万人,占全县人口89.55%。

永顺县地处中国东部丘陵山地常绿阔叶林向西部高山高原暗针叶林转变的过渡带,云贵高原、鄂西山地黄壤岩溶山原的东缘。境域内地势险峻,山峦起伏,永龙山呈弧形雄居县境西北,人头山蜿蜒东南,其间普岸山、万福山、蟠龙山、四方界、羊峰山、方石岩等山脉曲绕相连,组成斜“S”形,地势依此向东北部澧水和南部酉水梯级下降,构成了不对称“鞍状”的地貌形态。该县地貌呈山地、山原、丘陵、岗地及向斜谷地等多种类型,最高海拔1 437.9米,最低海拔162.6米,高低相差1 275.3米,地势比降为44.6%。总体来看,永顺县地形地貌适宜发展林农牧复合生产模式。

从气候上来看,永顺县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基本上为水热光同季,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富足,垂直差异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小气候效应显著。年均气温16.4℃,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为4.7℃,极端低温-8℃;最热月的平均气温26.6℃,极端高温40.8℃,无霜期227天,相对湿度79%。平均风速1.1米/秒,最大风速15米/秒。年均日照时数1 289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量94千瓦/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 334.6毫米,年蒸发量1 072.5毫米。该地的气候条件适宜油茶生长。

永顺县岩溶地貌发育普遍,土壤主要由石灰岩、板页岩、砂岩、紫色砂页岩、河流冲积物等母质母岩发育而成,其土壤中夹杂有少量砾石,透气性与湿润性强,pH值在4.5~6之间。县域自然土壤和旱地土壤由于成土母质不同,垂直分布不同,形成多类型土壤,主要有水稻土、红壤、黄壤、黄棕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7个土类、16个亚类、59个土属、137个土种。全县共有水稻土20 913.33公顷,占耕面积45.85%,占全县土地面积5.48%,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台地,两山间槽谷,丘陵下沿,河谷坪坝。永顺县自然土壤(林地、荒山地)共有320 300.2公顷,其中,土层小于40厘米的有40 197.68公顷,占自然土壤的12.55%;40至80厘米的有132 283.98公顷,占41.30%;大于80厘米的有147 818.54公顷,占46.15%。县域自然土壤大部分土层较深,质地较好,土壤中有机质、氮素含量丰富,肥力高,适宜发展林业、果业,也适宜种植油茶。

永顺县特有的地貌地形、气候类型、土质情况,决定了该地区植物物种分布情况呈多样性的特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该地区主要植被,植被种类多样,类型多样,且各种类型植物之间相互交错分布。常绿阔叶林是该地区的典型植被,常绿落叶混交林分布于海拔较高处。由于人为的开发,该地区也存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林及竹林等。永顺县木本植物中常绿阔叶树主要有樟木、油桐、油茶、楠木、茶叶树等土生土长树种;落叶阔叶树主要有桐木、青冈树、白栎、麻栎、白蜡、板栗、黄金条、银杏、女贞、香椿、枫树等;针叶树主要为外来引进树种:松柏、杉树、马尾松、金钱松等。

永顺县域生长着丰富多样的植物物种资源。该区百姓世代凭借着多样的植物物种资源,在山林之中发展着诸如林业、林副产业、采集、畜牧业等多种产业。这也为在油茶林中发展林业、林副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成为该区域油茶产业世代兴旺、活态传承的重要基础。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期,永顺县有油茶林58万亩,人均1.57亩,常年产茶油200万斤(1 000吨)左右,历史最高年产量312万斤(1 560吨)。[39]到“八五”期间(1991—1995年),永顺县油茶面积继续增长为60万亩以上(4万公顷)。[40]现有油茶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永顺县现有油茶林面积43.72万亩,占湘西州油茶林总面积的35.1%,老油茶林面积25.30万亩,占湘西州老油茶林总面积的39.82%(见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