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复调控技术
对油茶林的反复调控主要体现在对人工油茶林伴生动植物的调控和对油茶林地的调控两个方面。对油茶林的反复调控技术则主要包括对人工油茶林伴生动植物的调控技术和对油茶林地的调控技术。
(一)对人工油茶林伴生动植物的调控
油茶幼苗成长需要遮阴和散射光。因此,对伴生植物,尤其是高大乔木也需做相应技术处理。如果伴生乔木过密,遮挡了油茶林的光线,妨碍油茶林生长,就要进行修剪。如果伴生乔木不能为油茶植株遮阴,则要对伴生乔木朝向油茶植株的反面进行修剪,以刺激伴生乔木朝油茶植株的上方延伸枝条,确保油茶林接收到足够的散射光。
此外,油茶树的生长还需要其他伴生物种提供帮助和构成生物链。油茶植株在自然界与其伴生动植物协同共生、兼容互惠。清乾隆《永顺府志》卷十《物产》载:
桐油,山地皆种杂粮,岗岭间则植桐,收子为油,商贾趋之,民赖其利以完租税、毕婚嫁。因土宜而利用此先务也……楠木,有白楠、香楠。《明史》云:永顺各宣慰历次贡木。《辰州府志》云:产于苗徼崇山广谷之中,又明时修辰入府署……虎、豹、猴……《明史》云:永顺宣慰时(使)贡马,山牛……《一统志》云:永顺出山羊。《一统志》云:永顺出野马。《广舆记》云:永顺出猬,一名刺猪麝,即香獐。[21]
综观上述文献,可以发现,清乾隆年间永顺地区楠木较多;山林之中,常见的野生动物有虎、豹、猴、贡马、山牛、山羊、野马、香樟等。结合上述文献以及田野调查时的访谈资料,笔者发现,樟科植物楠木等高大乔木与野马、山牛、山羊、羚羊、香獐、老虎、豹子、猴子等曾经是人工油茶林的伴生植物与动物。它们与油茶植株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工建构的亚热带森林次生生态系统,并为油茶植株生长结实提供良好生存空间。土家族管护人工油茶林,也会对油茶植株的伴生动物和植物进行相应的反复调控。
一般来说,要对人工油茶林中的野生动物进行调控。因为它们与油茶植株的生长密切相关。人工油茶林本身潮湿,油茶树根部和树干经常会长出厚厚的苔藓层。这些苔藓层是真菌入侵的突破口,恰好也是獐科动物的美味食物。獐科动物觅食时将油茶植株上的苔藓层清理干净,不仅不会伤及油茶树本身,而且还可以达到比人工修剪和管护更好的效果。只要在人工油茶林保有一定数量的野生獐科动物,就不需要人工清除油茶植株上的苔藓层了。此外,啮齿类动物喜食油茶籽,故有将油茶籽储藏在洞穴中的习惯。有经验的土家族乡民只要发现松鼠、山鼠的储藏地,就可以一举获得几斤或十余斤油茶籽。正因为这样,土家族乡民从不会干扰油茶林中啮齿类动物的生存。
同时,对于油茶林中的伴生植物也需进行调控。对于那些为油茶树遮阴的高大乔木,要勤于观察,保证它的生长恰到好处,既能为油茶植株遮阴,又不会妨碍油茶植株的生长。而那些对人工油茶林具有化感效用的裸子植物则需要认真清除,以防止土壤的干燥化、酸化,从而影响油茶植株结实。
(二)对油茶林地的调控
对油茶林进行垦复也是对油茶林进行管护的重要内容。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七挖金、八挖银”“油茶林一年不垦草成行,两年不垦减产量,三年不垦叶子黄,四年不垦茶山荒”“油菜怕浆,油茶怕荒”等谚语,足见定期垦复油茶林对油茶林管护的重要性。“七挖金、八挖银”即每年的七八月间是垦挖油茶山的黄金时期。进行垦复时,要先清除油茶林中的杂草、灌木,继而垦挖林中土地,达到疏松、改良林地土壤,增强林地抗旱能力,改善林地环境,减少害虫危害,促进油茶树生长,提高油茶产量的效果。“油茶林一年不垦草成行,两年不垦减产量,三年不垦叶子黄,四年不垦茶山荒”和“油菜怕浆,油茶怕荒”等语则强调,油茶林需要每年定期修剪枝叶、砍伐杂木、铲除杂草、垦复山林来达到“以修代种”的效果。如有间断,则会影响油茶树挂果。停修一两年,则会导致油茶产量锐减,甚至停产。
长光村有七百亩成群连片的古油茶林。2018年10月13日,笔者再次到长光村调研。从永顺县城出发,经过原吊井乡政府,过了村部,便是一路上坡(1.5公里左右)。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车外是成片的油茶林。目之所及,都是碗口粗细的、三四米高的老油茶树。恰逢花期,墨绿的枝条上开满了盛开的白色油茶花。经询问了解,村中树龄超过一百年的油茶树有两千余株,最老的要数村民肖某柱家的那棵树龄在六百年以上的“油茶王”。“油茶王”树干粗壮如缸,树围长1.7米,枝繁叶茂,树冠达9平方米左右。通过访谈得知,这棵“油茶王”经过六百多年还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主要得益于肖某柱及其祖辈们长期的精心管护。当问及“油茶王”的管护,肖某柱得意地说:
我这棵茶籽树是村里最老的油茶树,是宝中之宝。以前集体化的时候,由生产队安排人来管。那时候隔个一年两年,就要来砍草、培兜、修剪枝条。砍草的时候不能伤到油茶树。砍下来的草就是肥料,直接堆在树兜下,让它自己腐烂就行。茶籽树越长越大,有些枝条干枯了、生病了,就要砍掉。还有,多余不结实的枝条也要剪掉,反正要尽量让树的整体形状像一把开着的伞。后来,包产到户,这块油茶林分给了我们家。这棵油茶树结的油茶果是最多的、最大的,30年前,这棵树能结200斤茶籽,能打40~50斤油,那时候,我的爷爷与爸爸经常来修剪枝条,小心服侍(伺候)着,它才活到现在。[22]
与肖某柱的情况相反,长光村村民肖某国家的二十多亩油茶林由于疏于管护现已荒废。肖某国在永顺县城做水电工,已经在县城买房定居,平时很少回长光村,一年到头只有村里榨油的时候才会在村里待十天半月。家中的油茶林基本没管护,林中杂草丛生。当问及油茶果收成时,他说:“我家的油茶林基本上没人管。一年到头也就几十斤油茶果,得不了几斤油茶籽的,更不要说得多少茶油了。村里有的人管得好,那结的油茶果就多。现在大部分人打工去了,要么就去县城了,没有时间管,荒废了好多。在村里的人一般就是农闲的时候管一下,其他时候没怎么管。” [23]
此外,在田野调查时,笔者发现,为了指导农户管护好油茶林,湘西州境内各市县林业局对油茶林地的管理提出了一些技术要求。具体如下:
发现缺株,选用同品种苗木,在造林季节补植。除草培蔸。造林后每年除草培蔸 2 次,第一次在 5—6 月份,第二次在 9月下旬—11 月份。采用锄抚,铲除苗蔸周边 60cm 的杂草,并覆盖在基部,苗基外露时还从圈外铲些细土培于基部成馒头状。[24]
根据林业局的要求,在油茶林地的管护过程中,要定期对林地进行垦复,及时补充缺株,每年锄草培兜两次,去除苗蔸周围杂草。据保靖县林业局油茶办主任介绍,尽管林业局的技术员对油茶种植户进行了两次培训,详细介绍了管护要求,但是种植户一般不会完全按照要求来做。对此,他举了一个事例:
种植户的油茶苗是我们林业局免费提供的。一般每株油茶苗都会留足营养包,保障油茶苗的存活率。但是这个营养包很重,挑到地里有点费事。种植户们从林业局领了油茶苗后,在将油茶幼苗送到山林地栽的时候,有的为了省事,会把营养包去掉,有时是70多岁的老人家去栽油茶幼苗,因为背不动,也未将油茶幼苗的营养包去掉。有一次我下乡指导,正好看到一个老人家担着几十株油茶苗到山上去种。我问他:“营养包都没了,这个油茶还怎么活呢?”老人家就说:“油茶苗加土在一起那么重,你帮我挑啊?!”他这么一说,我不敢说话了,就走了。[25]
在管护油茶林的过程中积极采用以上管护技术,以确保人工油茶林在漫长的生长周期内(百年以上)处于仿生环境之中。仿生环境是与原生环境相对的概念,即人造环境。仿生到何种程度同样得实现兼容互惠、协同共生、耦合演化的管护目标。在纯自然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环境中,油茶的立地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它的生长样态与结实情况也与它的生物属性相吻合,保持相对稳定。上述管护技术的实施则是要油茶植株生长在接近原生环境而又处在动态平衡状况的可变环境之中,进而达到顺物性和利人需的双重效果。油茶植株生长的主要环境是相对稳定的,次生环境是变化波动的。大环境的稳定可以满足油茶生物属性的相关需求,保证油茶存活,次生环境则促使油茶为人所用,刺激油茶多结实。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对油茶植株进行适当修剪,使其感到生存危机从而刺激它的结实本能。要提高油茶的结实率和产油率,就需要对为油茶植株遮阴的高大乔木反复整形调控,使受其庇护的油茶植株能够感受到昼夜气温、湿度的变化和季节性的光照变化,以此激活油茶植株的营养体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扩大其生命物质和生物能生长本能,促进油茶果实多而饱满。在原生环境中,油茶植株是不需要多结实的,以上是为满足特定人群的生计需求而进行的技术操作。通过精准修剪和反复调控排除油茶的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的干扰,防范病虫灾害,保障油茶树健康生长,是几代人为此投劳投智,持续努力才能实现的管护目标。其结果指向各有付出、各有所得、相辅相成、协同共生,激活油茶生物本能,延续其生命力,最终实现文化与物的耦合演化、互利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