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机制:文化与物的协同演化

二、运行机制:文化与物的协同演化

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相统一的存在物,但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一种社会文化存在物。人与地球生态系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一方面,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来维系人类、不同群体和个体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生态系统反过来影响、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然是人的自然、文化的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诚如马克思主义经典学家所言:“被抽象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46]“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身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7]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作为客观存在和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整体。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紧密相关、互相制约的。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必须与自然生态系统展开物质能量循环,其中最关键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道:“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用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48]实际上,人类不仅按照自身需要通过劳动改造利用自然和改变了人自身,而且在某种意义上通过劳动创造了人自身,诚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述:“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的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9]实际上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变了人。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从文化功能论角度指出:“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其所取的方式却远胜于一切对于环境的直接适应……文化深深地改变人类的先天赋予……文化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文化的真正单位是‘制度’。”[50]

通过上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的论述可以看出,人一方面是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另一方面,人可以创造文化并利用文化改变自然环境和人自身。自然资源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属性的概念,还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文化生态学代表人物卡尔·苏尔说过:“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如果说生态学使我们了解自然资源系统之动态和结构所决定的极限,那么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其范围内的一切调整都必须通过文化的中介进行。因此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伦理学等都在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更为和谐的相互作用中起作用。”[51]从共时态看,地球环境中的“自在之物”要变为“文化之物”一方面取决于人类的需要和认知改造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特定民族的生计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因素。从历时态看,特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会随着相关知识、技术、制度、观念等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而兴衰没落。从生态民族学角度来看,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为重要的是成为文化规约下的资源,“人类的文化只有在对自然环境实体获得利用它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以及对所生产的物质或服务有了某种需求以后,自然环境中的成分才能归为资源”[52]

通过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印证,武陵山区永顺地区包括土家族在内的各民族文化与油茶林复合系统已经稳定延续数百年,早已形成了协同演化关系,实现了我国南方山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具体而言,武陵山区永顺油茶林复合系统的形成和稳态运行,是该地区各民族在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和试错求对过程中,形成的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智慧。他们在认知、利用当地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也创造了文化与生态协同演化、互惠共生的“文化生态共同体”。这种文化事项造就了武陵山区永顺油茶林复合系统的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制度保障、精神观念“四位一体”的生态文化。

武陵山区人们在种植油茶树时,依据油茶树的生物属性和立地环境要求,通常在油茶林中配种当地的其他树种和实行林下(间)套种和养殖等多产业复合经营,使油茶林区成为一个稳态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亚热带人工森林生态系统。在永顺地区的油茶林中依旧保留着先辈们种植的楠木、香椿树等高大乔木,套种着葛根、茯苓、红薯、辣椒等作物。众多的伴生动植物与油茶树一起构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

【注释】

[1]杨抑:《中国油茶起源初探》,《中国农史》1992年第3期。

[2]朱维铮、李天纲:《徐光启全集》(第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29页。

[3](唐)苏敬等撰、尚志钧:《新修本草》(辑复本第二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183页。

[4]邱人镐、周维梁、曾仲刚:《湖南省银行经济丛书:湖南之桐茶油》,湖南银行出版社,1943年版(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初版,1-1500册),第29-31页。

[5]《关于印发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https://www.ndrc.gov.cn/ xxgk/zcfb/ghwb/200911/t20091105_962103.html,引用日期:2020年9月15日。

[6]庄瑞林主编:《中国油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7]《2015—2022年中国茶油市场供需形势及未来投资评估报告》,http://www.chyxx.com/ industry/201509/343020.html,引用日期:2020年7月15日。

[8]我国2019油茶产业统计数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编:《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2019),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年版,第38-40页。

[9](清)张天如纂修,魏式曾增修:《永顺府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10](清)董鸿勋纂修:《古丈坪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

[11](民国)胡履新修,鲁隆盎纂:《永顺县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12](民国)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湖南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版,第592-594页。

[13](清)张天如纂修,魏式曾增修:《永顺府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14](民国)胡履新修,鲁隆盎纂:《永顺县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15](民国)胡履新修,鲁隆盎纂:《永顺县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16](清)董鸿勋纂修:《古丈坪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

[17](清)董鸿勋纂修:《古丈坪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

[18](清)董鸿勋纂修:《古丈坪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

[19](清)董鸿勋纂修:《古丈坪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

[20](清)董鸿勋纂修:《古丈坪厅志》,清光绪三十三年铅印本。

[21](清)刘锦藻撰:《清续文献通考》(一),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第479页。

[22]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2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0-81页。

[2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2-83页。

[25]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3-84页。

[2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页。

[2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页。

[28]湖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湖南省志:林业志》(1978—2002),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29]湖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湖南省志:林业志》(1978—2002),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30]此表依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兼油茶产业办公室主任陈大华(湖南城步人,苗族,1977年生,高级工程师)提供的资料制作,表中涉及的377个合作社的详细情况见附录四,特此说明并致谢。

[31]此数据由时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现任碳汇办主任周迎2021年1月13日(湖南新邵人,汉族,1984年生,林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师)提供,特此说明并致谢。

[32]访谈对象:张祥;访谈者:侯有德、蒋欢宜;访谈时间:2021年7月24日12:30—14:00;访谈地点:古丈县坪坝镇曹家村阿菩山秀宝油茶专业合作社。

[3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34]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35]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5-86页。

[36]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丛书:林业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37]访谈对象:肖某柱; 访谈时间:2021年7月26日上午;访谈地点:湖南省永顺县城广场;访谈者:侯有德、蒋欢宜。

[38]访谈对象:张某志;访谈时间:2021年7月24日上午;访谈地点:湖南省古丈县坪坝镇对冲村秀宝油茶合作社;访谈者:侯有德、蒋欢宜。

[39]杨安位:《湘西永顺县怎样发展山区经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张秉昆、邓健民:《永顺县集体林投资效果分析》,《林业经济问题》1983年第3期。

[40]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1978—2002):林业志》,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41]2021年长光村村委会统计,数据由长光村村民、原村委会主任肖某国提供。

[4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典藏版),2009年版,第5432页。

[43]何方:《油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88-89页。

[44]何方:《油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45]何方:《油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4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4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4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208页。

[4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50](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费孝通全集第十八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268页。

[51]转引自陈静生、蔡云龙、王学军:《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5页。

[52]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