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茶不种自生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油茶是不种自生的。清同治《安化县志》卷三十三《事略》中有“茶犹力而求诸野,如《旧志》所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1]之语,可为佐证。“不种自生”的野生油茶杂生于其他林木之间,往往不会成片分布,而且结实不多,又多为林中的老鼠等动物啃食,难以为人所用。在长期与野生油茶林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油茶的生物习性与生长规律,于是开启了对野生油茶的仿生定植汰选。笔者在武陵山区永顺土家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该区域的人工油茶林是一个由油茶植株和许多伴生动植物共同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这显然是他们在仿生定植目的下汰选的结果。
阿菩山油茶林不种自生的油茶幼苗植株如图4.1所示。
图4.1 阿菩山油茶林不种自生的油茶幼苗植株(侯有德2020年10月29日拍摄)
油茶的“不种自生”是靠与油茶林伴生的动植物来实现的。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油茶籽在被动物吞食经肠胃打磨后随粪便排出才得以顺利发芽,有的油茶籽随着林中动物的践踏深入土中而获得了生根发芽的机会,有的油茶籽在动物的搬运、储存过程中改变了生存环境而得以存活。在这些情形下,“不种自生”野生油茶幼苗的生长肯定是毫无章法的,也无法很好地为人所用。但油茶林“不种自生”的历程,给了人们启示。人们通过仿生的方式对油茶林进行汰选,通过人工间苗、定植栽培、精心管护等,使油茶林长成人类所需的景观样态。
油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立地环境以土石次生堆积层为佳。早至唐代,先民们就对茶类作物生长所需的立地环境进行了总结。唐陆羽《茶经》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2]此文献记载表明,茶叶树最适合生长在“阳崖阴林碎石地”。油茶系山茶科山茶属,与同为山茶科山茶属的茶叶树在生长习性上有相同之处,其立地环境也以阳崖阴林碎石地为佳。油茶树对土壤没有严格的要求,“凡是有芒箕草、蒜茅草、映山舡、岛敛树这一类植物的山地,油茶都能生长。但是因为油茶的根长得很深,鬃根(毛毛根)也很多,要是土层太薄,或者卵石多,就会长不好。所以种油茶还要选土厚的地方”[3]。碎石地具有土石混杂、通透性良好、自然肥力充足等特点,能全方位满足油茶植株正常发育、生长、结实的需求。永顺地区村民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故将人工油茶林连片仿生定植在这一特殊区段。结合上述文献记载和笔者田野调查,油茶林的立地环境虽然以土石次生堆积层为佳,但是土壤厚度以不低于60厘米,且土壤中含有少量砾石、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为佳,在这一技术体系中,人和人工油茶林各有所得,实现兼容互惠。
杨庭硕先生指导调查阿菩山古油茶林立地环境如图4.2所示。
图4.2 杨庭硕先生指导调查阿菩山古油茶林立地环境(侯有德2020年11月21日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