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仿生定植技术
野生油茶林是不种自生的。在适合的生长环境中,油茶籽掉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长成幼苗。因此,油茶苗之间的距离或近或远,油茶幼林的密度或密或疏,全是自然形成。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密度“关系着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地力利用,直接影响着产量高低。适当密植增加叶面积,充分利用光能。减少空闲地面,合理利用地力。密度加大,虽免受阳光直射林内,保持林地湿润,提高土壤肥力。但并不是愈密愈好,是有一定幅度的”[4]。如果要野生的油茶林为人所用,就必须对油茶幼苗进行人工汰选。诚如明代《种树书》记载:“九月移山茶,十月收茶籽。”[5]
我国南方各民族通过长期试错求对和历史积淀,逐渐掌握了人工汰选油茶林技术。人工汰选油茶林技术是一套判定油茶植株是否适合定植、定植在哪里何处与如何定植的技术体系。湘西永顺土家族已经掌握了一套人工汰选油茶林的技术体系,具体包括立地位置汰选技术和幼苗移栽技术。
(一)立地位置汰选技术
油茶植株对立地土壤有特殊要求。因此,油茶植株的立地位置成为人工培育油茶林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对于野生油茶林来说,林中油茶幼苗的立地位置要进行筛选。一般情况下,立地位置为山崖的野生油茶幼苗要淘汰,立地位置为山谷次生堆积层的野生油茶幼苗要保留。对于新造油茶林而言,油茶幼苗的立地环境也颇为讲究。在新造油茶林的过程中,对造林地的选择、造林地清理以及布定植点、挖穴有较为严苛的技术要求。在田野调查中,我们搜集到保靖县林业局在指导农户新造油茶林时制定印发的《油茶栽培技术要点》,其中对新造油茶林造林地选择、造林地清理以及布定植点、挖穴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具体如下:
第一,造林地选择
选择海拔 800米以下,坡度小于 25°缓坡中下部的阳坡、半阳坡,避开有西北风和北风侵害的地段。要求土壤肥沃、pH4.5~6.5 的红壤、黄壤、黄棕壤。土层深厚,厚度60厘米以上。灌溉和排水条件良好,地下水位在 1米以下的地块。
第二,造林地清理
割除造林地块内的杂灌、杂草,留桩高度不超过10厘米,杂灌打堆烧毁。杂草打堆堆放,便于油茶苗定植后盖草。
第三,布定植点、挖穴
平地按3米乘3米的株行距布定植点,梯土耕作面小于3米的,在梯土的中间位置按3米的株距布定植点,相邻的两台梯土定植点错开布点,成品字形。以定植点为中心,挖长40厘米、宽40厘米、深30厘米的穴,挖穴时表土、心土分开堆放。[6]
上述技术要求是符合油茶生长规律的。造林地选在海拔800米以下的环坡阳面或半阳面,适应了油茶生长对温度和地形的要求。低温不利于油茶生长,也不利于油茶授粉受精、结实、繁衍。土壤选择酸碱度在4.5~6.5的深厚土层,符合油茶生长习性及其根系特征。在栽种之前,对林地进行清理,割除其中杂草、灌木丛,人为去除了与油茶幼苗争夺营养和水分的天敌。选定植点时,按3×3的距离划定,相邻两台梯土成品字形错开分布,充分考虑到了油茶生长的光照要求。
(二)幼苗移栽技术
幼苗移栽包括对油茶幼苗的移栽和对伴生植物幼苗的移栽。为了保持油茶植株之间的行距,即每株间距约2~3米,土家族乡民还要对油茶幼苗进行间苗移栽,即将间距过密的幼苗移栽到间距稀疏的地方。因此,保靖县林业局在指导乡民们种植油茶幼苗的时候,要求布定植点时“平地按3米乘3米的株行距布定植点,梯土耕作面小于3米的,在梯土的中间位置按3米的株距布定植点,相邻的两台梯土定植点错开布点,成品字形”,挖穴时要“以定植点为中心,挖长40厘米、宽40厘米、深30厘米的穴”。一般来说,油茶林的密度保持在70~90株每亩,郁闭度控制在0.7~0.8为宜。过密过疏都不利于油茶的生长。在管护油茶林的过程中,要根据这一标准对油茶幼苗进行汰选。密度过大,则适当疏伐;密度不够,可以适当补种。补种季节以早春为宜。[7]按照《油茶栽培技术要点》中的要求,油茶植株之间保持3×3米的距离来测算的话,一亩油茶林可种70多株油茶苗,是符合油茶林对密度的要求的。定点时,挖4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穴,是因为移植油茶幼苗时附带营养包,且油茶幼苗根系尚不发达,必然需要充足的生长空间。
在永顺地区,村民们集体传承、践行着一套成熟的油茶幼苗移栽技术。村民们定期巡视油茶林,但凡发现油茶植株生长过密或过疏,则在需要移栽的地方挂上草标作为记号。再在适当时机,组织村民进山移栽。此外,油茶植株生长以散射光为宜,适合生长在有高大乔木伴生的向阳坡面下方的“阳崖阴林”环境中。因此,在人工培育油茶林的过程中,需要人工移栽配种伴生植物。一般情况下,永顺地区各族乡民都在油茶林中配种樟科、木樨科、木兰科等高大常绿阔叶树种。因为这些树种形成的树冠较大,能够为油茶植株遮阴,确保盛夏时节正午时分油茶植株免遭阳光直射暴晒。
油茶树,尤其是成林的油茶树,对光照是有一定要求的。只有阳光充足,才能扩展树冠,使它枝叶茂盛,花多果大,种子的含油量也高。因此,“要选择向南或向东南、向西南的山坡来种植”,若“种在阴暗的山满里或日照短的北坡上那就往往光长枝叶,结实就会很少,甚至完全不能结实”[8]。可见,无论是立地位置汰选,还是移栽幼苗,都要保证人工油茶林处在阳崖阴林环境之中。如果人工油茶林的东、西、北三面有高山遮挡,开口又朝向南方,只要盛夏时节正午时分阳光不会直射暴晒油茶植株,就不需要配种高大乔木,否则,必须配种高大乔木为之遮阴。这就要求乡民随时观察人工油茶林的林相构成景观,以确保盛夏时节正午时分每一株油茶植株免遭阳光直射暴晒,晨暮则需斜射日光照射,而“阴山坡谷”自然生长的油茶植株不堪供做榨油使用,只能另做他用。这也是人工油茶林汰选技术的要领。
以上人工汰选技术的践行,既能使油茶植株顺物性应天时,又能为人类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自然资源补给,满足特定群体的生计需求,实现物与人、物与文化的互惠双赢的耦合演化。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物种繁衍是其最本能的需求。在单纯的自然环境中,每一个生物物种却要承受残酷的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经历“三灾八难”之后才能存活下来。油茶也不例外。在土家文化的干预下,“天择”转化为“人择”,不仅油茶生物物种繁衍的本能需求得到满足,而且人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对人而言,满足的是日常生产生活的自然资源补给需要,因而人类要在其间投劳投智,排除油茶植株种间、种内竞争的各种干扰,结果表现为油茶为人所用,成为高档食用油、供特殊使用的建材、食用菌培养基、燃料及各种林化产品。上述汰选技术使文化与油茶各有所得、相互兼容,形成稳定的“生态文化共同体”。虽然文化与油茶的性质不同、需求不同、途径也不同,但是“不种自生”的油茶离开了人就只能成为野茶树,人离开了油茶就失去了劳动对象,最多将野茶树当作采集对象去使用。这种文化与特定物种耦合演化的辩证统一关系才是“生态文化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