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自2017年9月攻读吉首大学民族学专业生态扶贫方向博士学位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学位论文研究什么问题。2018年4月的一个下午,在杨庭硕先生讲授的专业课程“生态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课堂讨论会上,杨先生提议2017级民族学(生态扶贫方向)博士研究生如有兴趣可参与罗康隆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文献采辑、研究与利用”(批准号:16ZDA157,结项证书号:2022&J142)。杨先生建议我们选择武陵山区或者西南地区有代表性的一种植物或动物为研究对象,以生态民族学的“文化生态共同体”理论为指导,从历史、生态、文化三个维度进行“物的生态民族学研究”。

经过文献收集整理、初步调查后,我决定尝试以“油茶”为研究对象,在一次课堂讨论中请教杨先生是否可行,先生即刻答复,可以展开研究。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受吉首大学人文学院(原历史与文化学院)指派参与“湖南永顺油茶林复合系统”申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和陪同国家农业农村部、湖南省农业农村厅领导和专家现场指导考察。该农业系统于2020年1月获批立项保护,是我国首个获得立项保护的木本油料农业文化遗产。该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获批立项保护,更加坚定了我从生态民族学角度对农业文化遗产展开跨学科研究的信心,但其中的艰辛也只有经历过才知道。

该论文的完成得到了诸多师友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鞭策,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首先,感谢导师罗康隆教授,老师提出博士学位论文既要有扎实的田野调查,更为重要的是全面、准确、系统把握前人研究成果、观点并在论文中进行分析对话,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学术贡献。我认为这是一种学术综合创新的方法,虽然在行文中因各种原因未能很好运用,但一定在今后的学术工作中更好地消化和遵循。

其次,感谢杨庭硕先生的精心指导,杨先生虽然年过八旬,视力极差,但依然不辞辛劳、不畏艰苦,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田野调查中都给予认真细致的指导和大力支持。这些是我继续坚定生态民族学研究的“指明灯”。

再次,感谢张曦教授、贾仲益教授、游俊教授、龙先琼教授、暨爱民教授、瞿州莲教授、刘世彪教授、冷志明教授、张登巧教授、蒋欢宜教授、周忠华教授、易必武副教授、吴合显博士等师友在我博士研究生学习、答辩期间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此份情感将永藏心中、终生不忘。本书的出版,得益于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郭发仔先生的大力支持,也凝聚了责任编辑邵莘越女士的艰辛付出。在此,对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特致谢忱!

最后,我将为“油茶”这颗“生态文化”的种子深深埋在我国南方山区的土壤中而持续努力,因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9年3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十三届二次全会河南代表团审议结束时亲切会见熊维政代表和2019年9月17日上午考察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时所言:“茶油是个好东西,我在福建时就推广过,要大力发展好油茶产业。”“种油茶绿色环保,一亩百斤油,这是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一条好路子。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