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别拦着,好语言是“吃”出来的
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人类因为有了语言,才逐渐发展出数学、写作、哲学等人类文明的硕果,才能通过更好的交流凝结成更强大的力量,从而征服全球,战胜无数单体战斗力远远胜过人类的动物。
那么,语言是如何出现的呢?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是否和我们一样,可以发出这样多的声音,组成这么复杂的语言呢?
事实上,综合古人类学、人种学、历史语言学、语言生物力学等科学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证实,人类语言产生的各种声音是经历不断进化之后才得来的。有研究表明,人类古代祖先之所以能够在进化中产生新的语音,是因为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下颚与牙齿也随之而进化,且拥有了足以处理新饮食的程度。
更令人震惊的是,科学家们认为,吃软性饮食与人类语言的进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但确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吃软性饮食会导致人类咬合的生物学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会直接影响到人类发出的语音,于是,新的语音就这样形成了。
从人类语音的进化就能知道,人类之所以能够“说话”,发出比动物更为复杂丰富的语音,与人类复杂的口腔构造是有很大关系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口腔的发育状况自然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语言能力。换言之,想要让孩子拥有较好的语言能力,除了日常的词汇积累,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确保孩子的口腔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获得良好的发育。
口腔的锻炼,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吃”。就好似人类祖先因软性饮食的出现而进化出新的语音那样,“吃什么”以及“怎么吃”,对孩子口腔的发育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般而言,1岁到2岁是孩子学习语言发音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孩子口腔发育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段时期内,孩子应该怎么“吃”,才能对语言能力有好处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家长都没有想过,在大多数父母看来,“吃”最大的作用就是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因此,在为孩子准备吃食的时候,父母更多考虑的,往往是这种食物是否健康,营养成分如何,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否有好处。其实,除了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吃”还能通过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来促进口腔的发育。
想象一下我们吃东西时候的种种动作:张开嘴巴,打开牙关,用牙齿啃咬食物,食物进入口腔以后,舌头会协助牙齿一起进行咀嚼,品尝它的味道,最后再吞咽下去。在这一整个流程中,我们需要调动嘴唇、牙齿、牙关、舌头来共同完成一系列的动作,相当于锻炼了口腔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做任何运动都是有窍门的,锻炼的姿势、锻炼的方式、锻炼的强度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运动的效果。口腔的锻炼同样也是如此,只有准备合适的食物,才能让孩子的口腔在吃东西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准备食物的时候,几乎都会考虑到进食的方便。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宝妈,她在给女儿准备吃食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那些软烂、好入口的,即使准备水果,也一定会把水果切成薄片或者做成果泥、小水果丁。
这样做确实能让孩子更方便进食,但从口腔发育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是很好。在孩子1岁半之前,给孩子吃一些切成薄片的水果是比较好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牙床和牙根还没有开始发育,不适宜咀嚼过硬的东西,切成薄片的水果不会对孩子的牙床与牙根造成负担。而且,在吃切成片的水果时,由于水果面积较大,孩子啃咬的时候必然会把嘴巴张大,从而刺激牙关和后口腔打开,而这个部分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说话时声音变得更加洪亮。
孩子大约在1岁半之后,牙床和牙根就开始发育了,到1岁7个月时,我们就可以考虑让孩子尝试一些更大块儿的食物了,比如切成瓣儿的苹果。在吃这样的食物时,孩子需要用双手捧着,保持平衡,在啃咬过程中,由于块儿比较大,孩子可能需要不断地转换角度去啃咬,琢磨从什么地方“下嘴”比较好。这一系列复杂的动作既能锻炼孩子双手的平衡,又能让口腔各部分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促进口腔发育。
所以,在为孩子准备吃食的时候,父母除了考虑食物的营养成分,还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调整准备食物的方式,以便让孩子的口腔在发育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口腔、舌头、舌尖等部位的发育,让口腔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提升孩子的语音能力,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