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交流讨论时尽量使用描述性词语

01/交流讨论时尽量使用描述性词语

语言与我们的思维是分不开的,我们使用怎样的语言,取决于我们认识多少事物,有多少知识。因此,越是处于同一圈子的人,越是有共同语言。这是因为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爱好,对事物相同的认知,以及相同的想法导致的。有些时候,甚至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只需要一个词语,对方就能理解你想要说的是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人介绍自己的名字,某红,如果对方问是哪个红,最直观的方式是说红色的红,而说是颜色的红,对方仍然能听明白。因为对方知道,颜色当中的红,就是“红”这个字。

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交流方式是不可行的。因为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远胜于成人,但是见识、知识面、对世界的理解,却远远不如成人。例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知名作家莫言,他的获奖作品《蛙》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是姑姑接生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先出来一条,被姑姑拽着腿,像拔萝卜一样拔了出来。”这是一段非常生动的描写,从拔萝卜这个词汇,人们脑海中立刻就会出现孩子是怎样被拔出来的。但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并不知道什么是拔萝卜,不知道拔萝卜是什么动作,是怎样的一种状态,那就根本不能理解这句话所要描写的东西。

想要与孩子顺畅的交流,就必须要用更多、更简单、更详尽的方法,尽量多使用描述性词语。

在我女儿小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女儿在看一本书,书中提到了土星。女儿好奇地问我,土星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我就按照成年人的想法,为她描述了一下土星:就是一个球体,外面环绕着一个冰环。女儿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随后就又追问我,球体是什么,冰环又是什么。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我在跟孩子描述土星,而不是跟一个成人。于是,我就告诉女儿,像皮球那样形状的东西,就是球体了。环,就是一个圆圈,像呼啦圈一样。土星外面的冰环不是呼啦圈,是冰做成的,而且是扁的。这样的描述,才让女儿在脑海中大致想象出了土星的样子。

我很庆幸女儿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如果她没有继续追问球体是什么,冰环又是什么,那么她对土星的样子根本不可能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

多用描述性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跟孩子沟通。在成年人的对话当中,在描述一件东西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另一件相似的东西来做指代。形容一种水果的味道,除了使用一些常见的形容词之外,一定会用另外一种水果的味道来做比较。形容一种颜色,一定会先提出另一种颜色,在另一种颜色的基础上进行增减描述,一边更好地描述自己想要描述的东西。这种方法,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是行不通的。

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实在太少,如果用一件东西去类比另一件东西,在不能保证孩子知道你所说的那件东西的时候,只能让孩子越来越迷惑。因此,在与孩子的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

除了保证我们要尽量多的使用描述性语言,孩子同样也要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孩子对一件事物的描述,取决于孩子对这件事物的认识。孩子对一件东西越是了解,就能够描述得越详细,而如果孩子对一件东西只有一知半解,那描述也是模糊不清的。

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在讲述一件事物的时候,尽量说得清楚,尽量描述出每一个细节,那么孩子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也会养成更加细心的好习惯。

对孩子来说,这个要求可能有点困难。孩子在达到你的要求之前,可能要数次去反复地观察一件事物,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培养一个习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这个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只有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孩子才会有心情将事情做好。也只有孩子,才会真正的、不厌其烦地为了描述一个事物去反复地观察。

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尽量多使用描述性词语,可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理解家长想要说什么。而要求孩子多使用描述性词语,能让孩子更好地去认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