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以“第二人称”的另一世界观去表达

02/以“第二人称”的另一世界观去表达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成年人解决争端,让沟通变得顺利的一个重要方法。很多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只要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看,总是能发现端倪,总是能为困局找到一个出口。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就从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虑过问题。

这不是家长对孩子不关心,而是因为成年人往往觉得自己的想法更加成熟,自己的眼光比孩子看得更远。所以,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更容易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没错。成年人总是比孩子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年人往往会忽视孩子的感受,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

为了解决问题产生的某些后果,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不能承受的。这往往成了孩子与家长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出现矛盾的根本原因。

看待问题尚且如此,在描述一件东西的时候,就更是这样了。孩子的目之所及和成人的目之所及,自然大不相同。成年人比孩子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多。而孩子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在描述一件事情,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只能描述自己看见了什么,在自己的认知当中寻找词汇来讲述自己看到的东西。

想要明白孩子的话,就需要让自己的思维逆转到孩子的位置上。这可就不仅仅是换个地方站的问题了,有许多方面,都是我们要注意的。

图7-2 用孩子的思维去和孩子沟通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的就是孩子所站的高度。孩子的身高与成人不同,看见的东西自然也与大人不一样。孩子的思想高度与大人不同,心中的想法自然也与成人想的不一样。在孩子描述一件事情,而我们却完全没有看到的时候,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不妨蹲下身姿,在孩子的高度看看,也许就能找到孩子言行举止形成的原因。

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距离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站得高看得远,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孩子站得不高,自然看得不远。所以,在孩子做出一些短视的选择时,家长万万不要觉得孩子不懂事,而是要从长远的角度,认认真真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简单直接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次,视野的宽度。人的视野总是受限的,孩子往往没有成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习惯。注意力更加集中的孩子,往往会忽略身边的许多事情,将视野专注在一个焦点上。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觉得孩子认死理,钻牛角尖。

成人比孩子更有大局观,更有从全局角度去看问题的视野。孩子钻牛角尖,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没有看到成人所看到的全部东西而已。所以,在孩子执着于某个问题,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或者始终无法理解家长的选择时,不妨让孩子仔细看看,除了他专注的东西外,周围还有什么是重要的。

最后,站在孩子的角度,也要学会孩子使用的语言。沟通之所以存在障碍,无非是双方在交流的时候,有一方听不懂另一方在说什么。孩子想要表达的东西,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才能理解,而家长想要表达的东西,也需要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进行表达,孩子才能明白。

如果我们想要与孩子顺利沟通,那就必须要使用孩子的语言。特别是在孩子的世界观完全形成之前,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物,孩子都可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称呼方式。如果想要明白孩子在说什么,想要让孩子明白你在说什么,那就要了解在孩子的眼中,那些东西在孩子的眼中是什么样的,是需要怎样描述的,是有着什么成人所不了解的名字的。将这些东西总结成孩子所能明白的词汇,那么交流起来就能够顺畅许多。

在与孩子的交流当中,仅仅去尝试“旁观者清”是不行的。脱离了自己的个人,但却没能超脱自己的视野、眼光、想法、角度,这些都仍然是成人的。做一名所谓的旁观者,也不过是不带入个人情感而已。想要真正地了解孩子,顺利的与孩子沟通,就必须要代入孩子的身份,融入孩子的身份,这样才能看到和孩子所看到相同的世界,才能保证与孩子的沟通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