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叛逆不等于变坏,只证明他“长大”了
叛逆期,是孩子最让家长头疼的阶段。虽然孩子在7、8岁的时候,也会有一段时间是非常调皮捣蛋的,但也不会事事都要与家长对抗,也不会只要家长认可的就都要摒弃。有不少家长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自家乖巧可爱的孩子,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坏孩子。那么,叛逆真的就等于变坏了吗?
叛逆当然不等于孩子变坏了,叛逆期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随着身体的飞速发育,心理上也开始发生变化。过去孩子可以对大人言听计从,但当孩子的身体逐渐长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也可以自主处理以后,也就开始不由自主地向家长索要其他方面的权力了。
面对开始挑战家长权威的孩子,许多家长是束手无策的。其实,我们只要弄懂了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够与孩子达成共识,解决孩子叛逆期的种种问题。
自主权是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到了叛逆期,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对如何去做事情,如何去做选择,和什么人交朋友,都会开始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但是,在家长眼中孩子还不成熟,很多决定并不理智,甚至仍然幼稚,所以会按照以往的做法,给出自己的选择。
面对想要自主权的孩子,横加干涉孩子的决定绝对不是聪明的办法。家长越是阻拦孩子的决定,孩子就越是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想要改变孩子的选择,那就必须要从理智层面来思考,与孩子沟通,求同存异。反驳孩子的决定之前,一定要先说为什么,然后再说“不能”或者“不要”。如果只是单纯的表示不行,只能激起孩子的反感。
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想要自主权,对于家里的事情也会想要一定的决定权。毋庸置疑,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与孩子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那么家中大小事也应该让孩子参与进来。很多家长眼见孩子长大了,认为孩子应该承担一些家庭义务,例如做家务活之类的。但是,却忽视了孩子应有的权利。家里要做什么改变,要购买什么东西,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意见,自顾自地就做了决定。
权利与义务永远是相伴的,觉得孩子到了承担义务的时候,却不想要给孩子权利,这显然是错误的。没有权利的义务,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压迫,还不是自己长大了。只有让孩子真正参与到家庭的决定中来,让孩子觉得自己享受到了权利,那么孩子才会真的觉得父母已经将自己当大人看了。这个时候,孩子就不会为叛逆而叛逆,不会可以与家长唱反调了。
孩子最想要拥有的权力当中,肯定有发言权。在叛逆期的孩子,有着极强的表现欲。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己成熟的一面展现给父母看。而发言,是最简单、最高效也最朴实的方式。
发言权并不是说话的权力,而是与父母商议事情的权力。这种权力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自己的事情、家庭的事情以及家庭外的其他事情。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未必是要真正插手这些事情,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解孩子对其他事情的看法。特别是那些与家庭、与孩子本身无关的事情,更是能够给孩子一个展现自己的空间。
家长应该给孩子发言权,而不是在有了什么事情,孩子想要发表意见的时候,用一句“小孩子懂什么”就把孩子打发了。对于一个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的孩子来说,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侮辱,是不信任的表现,难以让叛逆期的孩子与家长重新建立信任关系。
隐私权,也是孩子最看重的一种权力。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要依赖父母帮自己做决定,事无巨细都会让父母知道。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特别是青春期开始,有很多心理上的活动已经不适合让父母知道了。
每个人都有隐私权,这是身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力。很多孩子并没有那么多的秘密,但却还是不愿意将事情都告诉父母。孩子追求隐私权的背后是孩子需要尊重,当孩子的隐私权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大人,能承担更多的事情。而如果隐私权被侵犯了,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在父母眼里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父母的附属品。
叛逆期的孩子并不是变坏了,与其说他们长大了,不如说他们正在试着长大。如果父母一味地压制,只能让孩子永远都长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然后用不成熟的思想去处理事情,将许多事情弄得越来越糟。叛逆期是家长最需要注意的时期,是孩子最需要引导的时期。希望家长能够把握好尺度,不能收得太紧,也不能放得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