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门把手”语言,简单又高效
父母与孩子有着天然亲密的血缘牵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既是引路人,又是保护者,这样的关系是非常亲密且牢固的。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开始越来越少,很多父母渐渐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与父母沟通,似乎无论怎么努力,父母都只会被孩子越推越远。
其实,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逐渐独立的过程,他们不可能永远把父母当作自己的全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心思、自己的秘密,不会再事无巨细地向父母汇报了。
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会是毫无缘由的,孩子的独立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孩子突然拒绝与你进行交流,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探究清楚,到底是什么缘由让你们之间的沟通出现了裂痕。
通常来说,孩子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普遍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孩子认为家长忽略了他们。
当孩子表达意见的时候,很多家长其实是不怎么重视的,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很多想法都比较幼稚,没必要太认真去对待。而且,孩子的世界相对简单,他们烦恼的事情也并没有多严重,所以在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的时候,就可以把孩子的事情先放一放。
然而,正是这样的想法,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受家长重视,继而失去与家长交流的欲望。
第二,家长的“打击教育”让孩子感到反感。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总喜欢摆出一副“教导者”的样子,为了不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甚至常常会用“打击教育”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面对这样的家长,孩子自然也就很难产生与之交流沟通的欲望了。
第三,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同理心”。
思维和经历的不同造就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很多时候,对于成年人来说,那些让孩子欣喜若狂或悲痛不已的事情,都只是人生路上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事。因此,当孩子满含期待地与家长分享一些他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时,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反馈,久而久之,家长的“冷淡”便浇灭了孩子的热情,他们自然也就不再愿意和家长沟通了。
弄清楚原因之后,“对症下药”其实也就不那么难了。当父母发现孩子与自己之间已经形成沟通障碍之后,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想办法打破这层“障碍”,让孩子重拾“说话”的欲望,从而降低孩子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的抵触情绪。
那么,我们先来思考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我们会产生愿意和别人交流的欲望呢?回忆一下那些让你滔滔不绝的场景,以及那个让你忍不住想要一直交谈的对象,那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满足、快乐,感觉自己说的话受到重视,对方对自己所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并能够给予自己最真切的回应。
要想打破孩子与我们的隔阂,让孩子重新激起和我们沟通的欲望,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孩子不断产生这样的感觉,从而勾起他们说话的欲望。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高效的办法莫过于使用“门把手”语言法了。
所谓“门把手”语言法,顾名思义,就是给谈话安装一个“门把手”,通过这个“门把手”来打开谈话的大门,消除沟通的隔阂。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简单来说,“门把手”语言主要有两种:
一是不带有主观意见地去应对孩子说的话,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当孩子和你陈述某些事情的时候,你可以用一些不带任何意见的话来应和,如:
“是这样吗?”
“嗯嗯,好像很有意思。”
“真的这样发展了呀?”
这样的言语不会传达任何意见或偏向,但却能让孩子知道,你在听他所说的话,并愿意继续听下去。
二是更积极地参与谈话,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接纳和尊重,以及你对他的说话十分感兴趣。比如:
“那后来怎么样了?我很想知道后续的发展。”
“天啊,这真是太令人意外了,你一定很吃惊吧?”
“这么说,这件事情对你影响似乎很深。”
不管你使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传达出你对孩子的尊重和关注,以及对你们谈话的重视,这些都是打开谈话、建立沟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