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如何拓展对话?复述孩子的话就对了

02/如何拓展对话?复述孩子的话就对了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父母总是想成为孩子的知己,但在现实中,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却常常会出现“话不投机”的情况。

有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奇怪,父母与孩子之间,无论年龄、经历、想法都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就好像我们自己和上一辈的父母之间,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代沟,这种代沟涵盖了审美、思想、逻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试想一下,当你和一个人聊天的时候,发现不管你说什么,对方都能接上话,对同样一件事情,你们的看法都非常相似。你义愤填膺的时候,对方也会跟你一起怒骂,说到你兴致勃勃的事情,对方也同样开心不已,这样的谈话是不是非常酣畅淋漓?如果还有机会,你会不会期待与对方的下一次交流呢?毋庸置疑,答案想必是肯定的。

但假如当你和一个人聊天的时候,不管你说什么,对方都接不上话,而且你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没有丝毫相同之处。你的愤怒,对方无法体会,你的开心,同样也无法传递给对方,这样的谈话又有什么继续下去的必要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代沟是客观存在的,父母又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己”,与他们建立沟通,开展谈话呢?

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当你不知道该怎样继续与孩子的话题,或者拿不准孩子的态度,不知该对孩子的话作出怎样的回应时,只要复述孩子的话就可以了。我的一位朋友就亲身“试验”过这一方法,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朋友的儿子今年9岁,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发现他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每次说不了几句话,儿子就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对此,朋友也是感到非常无奈。

有一次,学校本来计划要去春游,结果突然下雨了,春游不得不取消。儿子对这次春游抱有很大期待,突然遇到这种事情,想来心情也不会很好。

果然,朋友下班回家后,就看到儿子坐在沙发上,一脸不高兴的样子。朋友本想上前关心几句,可没想到,才刚开口问了一句,儿子就怒气冲冲地吼道:“还能是什么事?这破天气,怎么那么倒霉!早不下雨晚不下雨,非选今天下雨!”

如果是平时,朋友已经开口教训儿子了:“这老天要下雨,又不是他的错,你心情不好,也不能冲他发火啊!再说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今天不去春游,等雨停了照样可以补上。”

但就在要开口之前,朋友突然想到,以前就是因为他这么对儿子说教,一点也不理解儿子的感受,所以才把父子间的关系弄那么僵的。于是,这次朋友没有急着教育儿子,而是顺着儿子的话说道:“嗯,真的是太倒霉了,这天气,早不下晚不下,偏偏今天下!”

听到朋友的话,儿子反倒没那么气愤了,脸色渐渐缓和下来,沉默了片刻之后叹了口气,这才说道:“啊,算了,下雨了也没办法,等雨停了学校还会补上,到时候再去春游吧!”

朋友点点头,继续应和到:“是啊,幸好等雨停了学校还会补上。”

之后,儿子开始兴致勃勃地和朋友讨论,等下次春游的时候要带些什么零食,以及他们计划要去的地方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回忆起那天的事情,朋友自己都感到非常惊讶,怎么都没想到,原来他和儿子还能这样和谐地聊天。更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原来即使没有他那些义正词严的教训,儿子也是可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的。

可见,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其实是因为感觉到了彼此之间无法共通的情绪。当他们因为愤怒而暴跳不已的时候,父母可能会理智地告诉他们,这么一件小事情不值得生气;当他们因为取得一些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父母可能会冷静地提醒他们,胜不骄败不馁;当他们生出某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时,父母可能会严厉地告诫他们,做人要现实一些。

要知道,有些时候,孩子真正想要和你分享的,或许并不是某件事本身是对是错,或者某件事到底应该怎样去做。他们真正想要分享的,是他们遇到这些事情时候的情绪,他们真正想要传递给父母的,是他们在面对这些时候的心情。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缺乏同理心,不能正确接轨孩子的“节奏”,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大门便会缓缓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