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孩子嘴上说的是……可心里想的是……

01/孩子嘴上说的是……可心里想的是……

总是容易低估孩子的心智,这几乎是每一个成年人的通病。诚然,相比成年人复杂的心思和社交活动,孩子的世界的确要简单纯粹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没有自己的“小心思”和“小智慧”。

通常来说,如果交谈的对象是成年人,对于对方说出的话,我们或许会下意识地琢磨一下。但如果交谈的对象是孩子,那么大多数人恐怕都不会想太多,因为在大多数成年人的印象中,孩子都是比较单纯和直白的。但事实上,如果对于孩子说出的话,我们都直白地去理解,那么反而可能会错过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女儿刚上学那会儿不太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成绩不是很理想。有一次考试前夕,她突然问我:“爸爸,如果我这次期末考试低于80分,你会生气吗?会不会打我?放假会不会不让我出去玩儿?”

听到女儿的问题,我当时并没有多想什么,以为她真的只是想知道如果考试没考好我会不会“处罚”她。于是我就随口回答她说:“爸爸不会打你,也不会生气,但还是希望你能更努力一点。至于放假期间,可以出去玩,但一定要规划好时间,做好学习计划。”

听到我的回答后,女儿眼睛一亮,好像突然高兴了起来,声音上扬地说道:“所以,不管我考试考得好不好,爸爸你也还是一样那么爱我对不对?不会因为我考得不好就对我凶,就不喜欢我了,对吧?”

女儿的话让我感到很意外,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她询问我这样的问题,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如果自己考得不好会得到什么惩罚。她问题背后真正的潜台词,是想确定作为父亲的我,对她的爱究竟会不会因一些外在的条件改变而改变,比如成绩的好坏。那一刻,我内心感到十分庆幸,庆幸自己虽然没有在第一时间真正听懂女儿的话,但我的回答也并没有让她感到失望和伤心。

孩子的“小心思”和“小智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看似简单天真的他们,拥有的心理活动和逻辑思维其实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简单和贫瘠。他们也会小心翼翼地用迂回的方式去试探这个世界,试探父母长辈们的想法和心思。他们有着自己的沟通技巧和独特的情绪表达方式,如果不能读懂这些,我们就永远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的一位朋友曾为与儿子之间的沟通问题苦恼不已,父子俩的关系一度水火不容。这位父亲抱怨说,自己的儿子是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没有哪天是不闯祸的。今天踢球砸了邻居家的玻璃,明天玩弹弓打坏了阳台的花盆,后天为了抢玩具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架……但每次,不管怎么质问儿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儿子都是一副拒绝沟通的样子,翻来覆去就是一句:“忘记了,不知道,没想过。”

很多家长其实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想要和孩子好好“沟通”,孩子却总是摆出一副“消极抵抗”的样子,让谈话无法继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听到了孩子嘴上说的“忘记了,不知道,没想过”,却并没有真正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的别扭、敷衍、不配合,或许只是想告诉我们:“爸爸妈妈,不要用这种质问的语气和我说话,我不喜欢。为什么不能试着相信我一点呢?你只听到别人说的话,就来质问我,这会让我感到很难过。”就像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所说的:“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要想听懂孩子心中真正的“潜台词”并不难,只要注意观察,抓住孩子说话时的情绪,其实就能大概判断他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孩子毕竟年纪还小,即使他们懂得利用语言来作为试探的“工具”,也很难完全掩盖自己真实的情绪。

比如,当孩子渴望父母的陪伴,但是又敏感地意识到父母或许有其他事情要去做时,可能会“乖巧”地表示愿意自己玩,但只要父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在说出这样的话语时,情绪很可能是低落和不舍的,渴望陪伴才是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求。

所以,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要注意多留心孩子的情绪,而不只是武断地通过他们的言语做出判断。只有真正读懂孩子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建立亲密无障碍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