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分钟了解语言框架转换术
语言是非常神奇的,有时候明明说的是同一件事,但只要换一种说法,就能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明明都是在讨论同一件事,都是同一个意思,但那些会说话的人总能把话说得漂漂亮亮,让人听着就舒心;而那些不会说话的人则总把话说得尴尬不已,让人听着就扎心。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悲观消极的一面,同样也有乐观积极的一面,重要的是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事物。而当我们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时,同样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使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也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为它赋予截然不同的情绪和体验。
我女儿的小学老师就是个非常会说话的人,每次和她交谈的时候,我都能从她的话语中感受到那种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力量。
记得有一段时间,女儿因为沉迷手机游戏,成绩直线下滑,尤其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之后,她在班级里的排名竟然跌落了十几名。当时我非常生气,刚开完家长会就忍不住训斥了她几句。
老师很快注意到了这边的情况,听到我在训斥女儿,便开口安抚我说:“比起强调问题,现在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怎样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又转向女儿,笑着对她说:“加油,你的成绩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老师知道,这不是你的真实水平。”
女儿因为沉迷手机游戏而导致成绩下降,在这件事中,很显然她是犯了错的。而老师为了安抚我的情绪,提醒我解决问题比强调问题要更重要。老师的话确实是基于事实的,她没有为女儿犯错找借口,但却成功把问题的焦点转移了,引导我把关注点从“女儿犯错导致成绩下降”转移到了“该如何帮助女儿提升成绩”上,让我情绪能够迅速稳定下来。
对女儿同样也是如此。成绩下降,被家长批评,女儿的情绪必然也是十分低落的。老师非常巧妙地把“成绩下降”转换成了“成绩有很大上升空间”,说白了都是一回事,但后者的表述显然要比前者更积极向上,也更能让人感觉到“希望”。
这种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框架”的转换,原本负面的信息,经过框架的转换之后,将“问题”和“挫折”变成了“挑战”与“机会”。本质上来说,它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但不同的表达方式,却能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这就好比玫瑰花的“两面”,一面看到的是“花下却长满了刺”;另一面看到的则是“刺上竟盛开着花”。前者聚焦于事物的“缺陷”,后者则更关注“缺陷”中诞生的“美好”。

图4-1 看到的是花还是刺
任何事情都是可以一分为二去看的,就像任何一句话也都是可以有不同的情感表达的。掌握这种语言框架转换术,我们在和孩子交谈时,就能通过改变表达的情境或意义,对孩子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也必然会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说话方式对孩子是有很大影响的,一个生活在积极向上语境中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也会更偏向于积极向上的一面。这对孩子未来的交际是有很大帮助的,毕竟相比起那些总是传递负能量的人来说,相信人们更愿意和那些积极向上,身上满是正能量的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