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孩子用“为什么”打开未知世界的大门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十万个为什么”时期,似乎他们的小脑瓜里突然被塞进了一本书,上头写满了“为什么”。对此,不少父母都感到头疼不已,实在是孩子的问题太多太杂,还总是没完没了。
“为什么草是绿的?”
“为什么天是蓝的?”
“为什么太阳不睡觉?”
“为什么星星那么多?”
“为什么小鱼不能在岸上生活?”
孩子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开始学会了思考,这是孩子成长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时候,父母给予孩子怎样的回应,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如果父母能够加以引导,耐心回答孩子的“为什么”,那么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是因此而斥责孩子,那么就有可能让孩子从此之后再不敢问问题,甚至停止对世界的探索和好奇。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而正是这种“寻根究底”的探求,使得爱因斯坦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可以说,好奇心是促进孩子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动力。所以,当孩子进入喜欢提问的时期,父母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口中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他们探索世界、寻求未知的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每一次积极回馈,都会成为激励他们继续思考和探索的动力。
在孩子年纪还比较小的时候,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是被动的,父母说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而当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到的关于世界的“表象”了,而是开始想要了解表象背后的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因果,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为什么这样说呢?举个例子,当你给孩子一个机器人模型,并告诉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玩具,可以怎么玩之后,孩子就认识这个东西了,知道它是什么,知道它被称作什么。如果这个机器人模型的某个零件突然散架了,那么孩子就只能束手无策地向你求救,或者直接放弃这个“坏掉”的玩具。
但如果在你给孩子这个机器人模型之后,他开始主动思考,这个机器人模型的组成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它的关节可以自由活动,它的构造到底是什么样的。等孩子弄清楚这些疑问之后,即使模型的某个零件散架了,孩子也可能会凭借对其构造和原理的了解而自行修复。
可见,当孩子对事物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时候,他们能做的事情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但当他们开始透过表象去思考本质,开始不断地通过“为什么”去了解事物的“所以然”之后,他们对事物就有了更深程度的了解,甚至能够通过思考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和发展的规律,如此一来,他们所能解决的问题就非常多了。所以说,当孩子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说明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是非常值得父母骄傲的事情。
那么,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父母应该怎样应对,才是给他们的最好答复呢?
首先,父母的态度一定要摆正,不要因为觉得孩子烦就随意打发他们。如果手边实在有事情要忙,或实在没有精力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让孩子先自行思考,之后再为孩子解答。要知道,在这种时候,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父母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就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提问题”不是什么好事,以后即便有疑问,也可能不会再开口了。
其次,父母与其直接给孩子答案,不妨引导着孩子自己去找到答案。比如当孩子提问题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孩子,通过怎样的方式,可以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从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寻找。当然,如果孩子的问题可以在现实中进行演示,那就更好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时期,父母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引导,就可以帮助孩子尽早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