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发脾气的小孩到底在“说”什么

01/发脾气的小孩到底在“说”什么

孩子乖巧的时候就如同小天使一般,让人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一切都捧到他们面前。但孩子要是闹起脾气,那可是比恶魔还可怕,尤其是1岁到3岁半这个时期,正是孩子最闹腾,也最没有“偶像包袱”的时期,一旦什么事情不顺心,哪怕在公共场合也随时可能撒泼打滚、哭闹不休,让父母尴尬不已。

其实,很多孩子坏脾气的养成,父母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因为他们身上的坏脾气很可能就是从父母身上“继承”来的。一方面,遗传因素对孩子坏脾气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脾气比较急躁,那么孩子也很可能会遗传到这一特性;另一方面,孩子是会下意识模仿父母的行为的,所以,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性格比较急躁,那么孩子也会不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模仿。

我们知道,在孩子还不会说话之前,因为无法和父母沟通,所以当他们感觉渴了、饿了、尿了或者有其他需求的时候,就只能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引起父母的注意,寻求父母的帮助。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孩子逐渐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可能立刻就摆脱从前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父母的引导,本来自制力就不强的孩子,就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换言之,很多时候,孩子“无理取闹”、撒泼打滚的时候,其实只是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有一次,我和女儿在家看电视的时候,女儿说想吃之前我们一起在家烘焙的饼干。我把饼干盒子找出来后才发现,盒子里的饼干只剩下最后一块了。可能是因为放置了一段时间,饼干变得特别脆,我刚伸手过去拿起来,饼干就碎成了两块。

原本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即使碎成了两块,饼干也还是一样能吃。但女儿却不干了,突然就闹起脾气来,一下把沙发上的靠垫丢到地上,还一边哭一边控诉我:“爸爸讨厌,把我的饼干弄坏了,你赔我!你赔我!”

那时候我其实是有些生气的,觉得女儿在无理取闹,但很快我就按捺住了自己的情绪,试着冷静地去体会女儿的感受,了解女儿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突然这个样子。这时我突然想到,女儿平时吃东西就有一个习惯,总喜欢把最“完美”的留到最后再慢慢品尝。当时我们烘焙完小饼干之后,女儿也是挑挑拣拣了许多,把她觉得烤得最好、形状最漂亮的小饼干都收到了盒子的最里头。

我突然意识到,对我来说,或许只是一块饼干碎了,但对女儿来说,坏掉的却不仅仅只是饼干,还是她小心呵护、充满期待的“完美”。

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确实是存在“隔阂”的,如果我们不能打破这种“隔阂”,去理解孩子,读懂他们发脾气背后的“话语”,只一味责怪他们无理取闹,对他们进行批评训斥,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

那么,在面对孩子“无理取闹”地乱发脾气时,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读懂孩子到底在“说”什么呢?

图5-1 如何听懂孩子的“真心话”

第一,不要轻易下结论。

不管孩子因为多“小”的事情发脾气,父母都不要轻易下结论。很多时候,你以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可能犹如天崩地裂一般难以接受。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至少要保持理解,先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

第二,安抚孩子的情绪。

科学研究表明,当人情绪波动比较强烈的时候,大脑是很难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以,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不要急着去训斥他或给他讲道理,而是应该先将孩子的情绪安抚下来,然后再说其他事情。

第三,询问孩子的想法。

孩子冷静下来之后,父母就可以开始询问他们真实的想法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候,无论父母觉得孩子的想法有多么不可理喻或不切实际,也不要急着去否定和教训他们,否则很容易刺激到孩子刚刚平复下来的情绪。

第四,支持孩子合理的诉求与需求。

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对于孩子合理的诉求与需求,父母应当表示支持,并让孩子明白,他们其实可以通过正常的交流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支持,并不需要通过发脾气这种激烈的方式来引起父母注意。